非洲灰鹦鹉
英文名:Grey Parrot
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
【简介】
非洲灰鹦鹉,学名为Psittacus erithacus,是一种大型鹦鹉。其原生分布区域覆盖非洲中部和西部。
【外形特征】
非洲灰鹦鹉具有显著的灰色羽毛,腹部羽毛边缘较深色,头部和颈部的羽毛边缘则略为淡色。主要飞羽为灰黑色,尾羽鲜艳红彩。成鸟虹膜偏黄色,鸟喙黑色。幼鸟虹膜初始为浅灰色;随着年龄增长,颜色逐渐加深变为黄色。雌雄外观相似,唯一区别在于雄鸟的头部较大,眼周肉色边缘较尖,而雌鸟的头部较小,眼周肉色边缘较圆。
【生活习性】
非洲灰鹦鹉高度群居,觅食时通常成群结队。主要食物来源包括种子、树叶、浆果、坚果和某些农作物,如玉米。这些鹦鹉栖息在高树洞中,并能在数公里范围内迁移以寻找食物。其叫声多样,声音尖锐如哨音,还能模仿其他鸟类、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语言。
【鸣叫特征】
非洲灰鹦鹉的叫声多样,声音尖锐如哨音,还能模仿其他鸟类、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语言。此外,它们被证明拥有约4到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能区别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理位置而异,常选在1月至4月。它们会在离地面10至30米高的树洞中筑巢,单次繁殖可产出2至4蛋,孵化周期约28至30天。幼鸟大约在80天后会离巢,并至少在接下来30天内需父母继续照料。
【外型辨识】
非洲灰鹦鹉具有显著的灰色羽毛,腹部羽毛边缘较深色,头部和颈部的羽毛边缘则略为淡色。主要飞羽为灰黑色,尾羽鲜艳红彩。成鸟虹膜偏黄色,鸟喙黑色。幼鸟虹膜初始为浅灰色;随着年龄增长,颜色逐渐加深变为黄色。
【物种区别】
提姆那灰鹦鹉与非洲灰鹦鹉的明显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尾羽红褐色,喙部粉肉色,并且性格较活泼。
【保护状况】
由于非法贸易及栖息地破坏,非洲灰鹦鹉的野生群体数量大幅下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5],已升格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的附录Ⅰ[6]。在我国需获得林业局许可方能饲养。
【地理分布】
非洲灰鹦鹉原生分布区域覆盖非洲中部和西部,自几内亚比绍向东至肯尼亚西部,栖息于低海拔和中海拔的森林中,常见于沟谷林地、稀疏阔叶林区,以及次生林和种植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