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果鹦鹉
英文名:Large Fig Parrot
学名: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简介】
德氏果鹦鹉(学名: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又称大无花果鹦鹉或德氏无花果鹦鹉,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果鹦鹉属的一种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西巴布亚群岛、印尼以及新几内亚南部和西部地区。
【外形特征】
德氏果鹦鹉体型中等,体长18至20厘米,体重在108至126克之间。鸟喙强壮,呈钩状且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头部顶部呈红橙色,眼下方为淡蓝色斑块,脸颊黄色,带有蓝色下胸带。背部、翅膀和尾部为深绿色,翼下有淡黄色条纹。喙色深黑,虹膜棕色,脚和腿灰色。雄性和雌鸟外观相似,幼鸟头部颜色较为暗淡且通常的冠羽偏橙黄色。
【生活习性】
德氏果鹦鹉常结集2至6只的小群,在低地森林、丘陵地带的森林边缘、稀树草原以及山林的开阔地区活动。它们以无花果为主要食物来源,也会吃一些花朵、花蜜、昆虫和它们的幼虫。这种鹦鹉喜欢飞快地穿梭于树木间觅食,并在飞行时有高声鸣叫的行为。
【鸣叫特征】
德氏果鹦鹉的叫声清脆而响亮,通常表现为连续的“chet~chet”声或是尖锐类似生锈铰链的声音。
【繁殖习性】
德氏果鹦鹉的繁殖期约在每年的7月至8月间。这些鹦鹉通常会选择在直径较小的中空树干上筑巢,巢高往往在离地面25米左右。每次雌鸟一般产2枚卵,孵化期为19天,幼鸟在8周后长齐羽毛。
【外型辨识】
德氏果鹦鹉包括多个亚种,其中较主要的是德氏无花果鹦鹉指名亚种(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desmarestii)和德氏无花果鹦鹉米苏尔亚种(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blythii)等。
【保护状况】
作为相对普遍的物种,德氏果鹦鹉的生存风险低。然而,由于被当作宠物笼鸟捕获和出口带来威胁,其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为此,欧洲联盟在1987年禁止了该物种的进口。该物种目前被认定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的低危(LC)级别以及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二级保护物种。
【地理分布】
德氏果鹦鹉分布在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低地和丘陵地区,位置包括鸟头半岛和西伊利安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