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头鹦鹉
英文名:Blossom-headed Parakeet
学名:Psittacula roseata
【简介】
花头鹦鹉(英文名:Blossom-head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roseata)是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的一种中型鹦鹉。其体长约30厘米,体羽主要为绿,头部呈粉红色,逐步过渡到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区域也有一条黑颈环并连着蓝绿色的条状羽毛。
【外形特征】
雄鸟的头部颜色鲜艳,呈玫瑰红;雌鸟头部呈灰蓝色,缺少雄鸟的黑颈环和紫红色下巴条纹,其体色较淡。上下喙均为黄色,虹膜呈黄白色。幼鸟头部为绿,下巴带有灰蓝。
【生活习性】
花头鹦鹉主要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开阔森林边缘,也包括在次生林、农田边缘和乡村地区。分布区域涉及东部的孟加拉东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云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它们偏好活动于森林与农田的边界地带,其中一些族群栖息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鸣叫特征】
花头鹦鹉的鸣唱通常是一种尖锐且上扬的哨音,"krreE!",期间他们会发出多种尖锐或刺耳的叫声,种群间交流甚是频繁。与其他同类如紫头鹦鹉相比,它们的特征辨识明显——雄鸟粉红色头区域和雌鸟的灰蓝色头部以及尾部的黄色端点等特质。
【繁殖习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一年繁殖两次。繁殖季节集中在2月至4月,她们会在树洞中筑巢,每次产卵4至5枚。
【外型辨识】
花头鹦鹉的鸣唱通常是一种尖锐且上扬的哨音,"krreE!",期间他们会发出多种尖锐或刺耳的叫声,种群间交流甚是频繁。与其他同类如紫头鹦鹉相比,它们的特征辨识明显——雄鸟粉红色头区域和雌鸟的灰蓝色头部以及尾部的黄色端点等特质。
【保护状况】
IUCN将花头鹦鹉列为近危物种(NT),这意味着由于森林被伐及人类捕捉,其种群数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减少对其自然栖息地的压力,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仍旧是关键。花头鹦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旨在通过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对其加以保护。
【地理分布】
花头鹦鹉主要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开阔森林边缘,也包括在次生林、农田边缘和乡村地区。分布区域涉及东部的孟加拉东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云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