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鹦鹉属 > 亚历山大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

英文名:Alexandrine Parakeet

学名:Psittacula eupatria

【简介】
亚历山大鹦鹉(学名:Psittacula eupatria),又称阿历山大鹦鹉,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这种鹦鹉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鸠科鹦鹉属,最早由Linnaeus于1766年命名。

【外形特征】
亚历山大鹦鹉体型庞大,体长约56至62厘米,体重可达198至258克,喙红为红色,呈钩状。其外观特征显著,头部为绿色渐变为灰色,颈后有一宽粉红环,背部黄绿色,翅膀和腹部颜色更深,翼下有显著的红斑。尾部基部为绿色,渐变为淡蓝绿色,尖端黄色。雄鸟颈部有黑纹和粉红环,雌鸟这两大特征不明显,且色彩较暗淡。

【生活习性】
亚历山大鹦鹉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从印度至东南亚均有其踪迹。具体分布范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香港,香港的种群由逃逸鸟类形成。它们通常栖息于低海拔至900米的干燥和湿润森林,以及农作物区、红树林、椰子园等地。有时甚至可见于城市周边的公园和花园。

【鸣叫特征】
亚历山大鹦鹉因其美丽的外观和温和的性格,在宠物市场上广受欢迎。

【繁殖习性】
这种鹦鹉主要在繁殖季节(繁殖期为11月至4月)产卵,通常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约为24天,雏鸟在7周后离巢。人工条件下繁殖成功的亚历山大鹦鹉会表现出优秀的抚育雏鸟行为。

【外型辨识】
亚历山大鹦鹉因其美丽的外观和温和的性格,在宠物市场上广受欢迎。

【物种区别】
亚历山大鹦鹉因其美丽的外观和温和的性格,在宠物市场上广受欢迎。然而,该物种同时也受到非法捕猎和贸易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记载,亚历山大鹦鹉目前被列为近危物种(NT),同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状况】
亚历山大鹦鹉因其美丽的外观和温和的性格,在宠物市场上广受欢迎。然而,该物种同时也受到非法捕猎和贸易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记载,亚历山大鹦鹉目前被列为近危物种(NT),同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亚历山大鹦鹉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从印度至东南亚均有其踪迹。具体分布范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香港,香港的种群由逃逸鸟类形成。它们通常栖息于低海拔至900米的干燥和湿润森林,以及农作物区、红树林、椰子园等地。有时甚至可见于城市周边的公园和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