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鹩
英文名:Spotted Bamboowren
学名:Psilorhamphus guttatus
【简介】
斑竹鹩(Psilorhamphus guttatus),英文名Spotted Bamboowren,属于雀形目窜鸟科竹鹩属。主要分布于南美的巴西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以及可能存在的巴拉圭东南部。
【外形特征】
斑竹鹩体长约13.5厘米,雄鸟体重一般在10.5至13克之间,雌鸟体重略有不同。雄鸟的头部、背部和胸部呈现灰色,并带有褐色调,其中头顶和上背间带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臀部和尾羽覆羽为浅红棕色,且尾羽为灰棕色,末端呈狭窄的白色,并被小的黑色镶边的淡黄色斑点覆盖;翅膀也为红棕色,翼羽覆羽和三级飞羽有小的终端白色或淡黄色斑点;脸部和颈部略呈浅灰色,喉咙和胸部为白色或极淡黄色,伴有微小的暗色斑点,下胸和腹部呈黄色,胸部及两肋有淡黄色条纹。雌鸟的上部为棕色,非灰色;下部可能更偏黄色,整体上雌鸟与雄鸟外观相似。
【生活习性】
斑竹鹩栖息于大型竹林边缘的密集次生林以及藤蔓缠绕和其他密集植被中,偏好植被茂密的地区。一般以昆虫和幼虫为食,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平均觅食高度为2米,但在浓密的藤蔓中可达到7米高。在觅食过程中,它们在树枝间跳跃,并留意前半身低垂,同时维持尾巴翘起的姿势。
【鸣叫特征】
斑竹鹩的鸣声响亮,每秒由2.4到3个音符连成一系列上升或水平的纯净音符组成,重复鸣唱长达13至20秒。歌曲后有短暂间歇(约16秒),声音类似“wood-wood-wood”。
【繁殖习性】
关于斑竹鹩的具体繁殖行为至今尚无明确记录。
【外型辨识】
斑竹鹩的外观很容易通过其斑点模式和栖息环境加以识别。其中雄性斑点呈灰色,尾部及腹部为棕色,而雌鸟则颜色偏向棕色,但这与同属的其他物种也有差异。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无危(LC)级别。虽然其分布范围有限,并受到南大西洋森林大量人为侵占的影响,使该物种种群数量可能在减少,但斑竹鹩在保护区中仍有一定生存机会。
【地理分布】
斑竹鹩的具体分布区域为南美洲,包括阿根廷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可能还包括巴拉圭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