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拟啄木鸟
英文名:Brown-throated Barbet
学名:Psilopogon corvinus
【简介】
褐喉拟啄木鸟(学名:Psilopogon corvinus)是属于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一种大型鸟类,其分布范围限于爪哇岛西部的山区。
【外形特征】
该鸟种体型约为27厘米,约重130克。成鸟的头、颈部及上胸部呈褐色,没有斑纹。颈背上通常有一块黄色至金色的标记,上体带有蓝色调为绿色,喙为黑色。幼鸟的体色较淡,喙色也较浅。
【鸣叫特征】
褐喉拟啄木鸟的鸣叫声音独特,包括一系列持续约20秒的3到4音节强壮叫声,每个音节长约0.9秒,声音类似于“too-ta-ta-toot”。此外,它们还会发出短促而急速的颤音作为前奏,以及缓慢且简单的声音作为警报。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于海拔800至2000米的湿润山地森林中,行动较为隐蔽。它们经常共同集群或单独觅食,通常在结果的树木上行动,喜欢与其他食果鸟类一起觅食。它们的主要食物为果实,尤其偏好无花果,偶尔也会摄取昆虫,在树冠层活动。
【繁殖习性】
褐喉拟啄木鸟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1月至6月,不过还有些报告称8月和10月也可能是繁殖季节。它们很可能是部分双窝繁殖。关于繁殖细节的具体描述尚未充分掌握,但据称会在树洞中产卵两枚。有关该鸟种繁殖生态学和繁殖地研究的补充信息十分稀缺,有待进一步研究。
【外型辨识】
与其它拟啄木鸟相比,褐喉拟啄木鸟的独特特征在于其明显褐色的头部,颈背上明显的黄色金色标记,以及相对较大的体型。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资料,该物种当前被列为无危物种(LC)级别。虽分布范围有限,但在其较小的范围内数量相对丰富,但具体数量和栖息地面积仍未有确切数据。需要更多关于繁殖生态学和噬穴需求的信息支持该物种的保护工作。
【地理分布】
分布于爪哇岛西部山区,尤其在Gunung Gede-Pangrano国家公园内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