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鹟
英文名:Ward's Flycatcher
学名:Pseudobias wardi
【简介】
瓦氏鹟(学名:Pseudobias wardi)是钩嘴鵙科中唯一的鸟类物种,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它的中文名因其模式标本采集者英国自然学家克里斯托弗·沃德的名字命名,英文名同样纪念了这位自然学家。
【外形特征】
成年瓦氏鹟体长约15厘米,体重可达12.5克。雄鸟全身光泽黑,翅膀覆羽有白色条纹,腹白胸黑,两胁呈淡灰色;黄棕色的眼周外圈被蓝色环包围,前端为棕白色。喙灰蓝色并尖端暗黑,腿为灰白色。雌鸟与雄鸟的外形特征类似,但胸带的光泽较弱,黑色边界不够明显,脸更呈深灰,头侧点斑清晰。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缺少光泽,胸带呈棕黑,头褐色,头上多白色斑点,喙色较为苍白。
【生活习性】
瓦氏鹟普遍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雨林及邻近的次生森林区域,海拔范围从海平面至1800米,更偏好生活在次层中央区域。在森林的中、上层活动,常在森林边缘周边。这种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偏爱膜翅目和鞘翅目昆虫。觅食过程中,它会穿过空中捕食昆虫,偶尔短暂飞行突袭猎物。这些觅食行为类似于天堂鵙的行为。
【鸣叫特征】
瓦氏鹟发出“tree tree tree”的高音鼻音,且其它叫声与鹊鸲的叫声相似。
【繁殖习性】
瓦氏鹟在12月之前开始繁殖生成幼鸟,11月开始该群岛的繁殖纪录,幼鸟通常在12月得到确认。
【外型辨识】
瓦氏鹟体型特征尤其其独特的胸黑色带条纹在分布区域内使其容易辨认。它们与Batis属的鸟类在形态上相似之处在于尾巴明显较长。
【保护状况】
瓦氏鹟归类于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的今鸟亚纲分支,具体到雀形目,疣眼鹟科。鸟类的保护状态分类由IUCN列为 LC(无危)。
【地理分布】
瓦氏鹟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近期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部的Nosy Hara群岛干燥区森林内也发现此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