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燕科 > 锯翅燕属 > 蓝锯翅燕
蓝锯翅燕

蓝锯翅燕

英文名:Black Saw-wing

学名:Psalidoprocne pristoptera

【简介】
蓝锯翅燕属于雀形目、燕科、锯翅燕属,是一种小型的燕子。它们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一些亚种的不同分布在局部区域,如喀麦隆、加蓬和东非平原等地区,在雨季进行繁殖。

【外形特征】
成年蓝锯翅燕体长约为13-15厘米,羽毛呈现独特的黑色带有蓝色光泽。除了性别相似以外,雌性鸟的外侧尾羽较短,翅膀锯齿边缘不明显。幼鸟呈现棕色且光泽较少,尾巴也较短。不同亚种在体型、尾羽形状、尾叉深度、翼长、光泽颜色和覆羽颜色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
蓝锯翅燕的叫声不是特别引人注意,有高音的“see-see”声。例如,亚种holomelaena亚种被描述为“chirr-chirr-cheeeu”,orientalis亚种的叫声为“tseeu-tseeu-tsee-ip”。在警报和求偶期间,不同程度的“chirp”和“hui”声也可见。

【生活习性】
蓝锯翅燕通常偏爱湿润的环境,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灌木丛、森林、河谷、村庄、种植园等地,甚至有时在山地草原和沼泽地也出现过。清晨和黄昏是这种鸟类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主要捕食甲虫、蝇类和膜翅目昆虫,飞行高度通常维持在平均7米左右,飞行较为弱而飘忽。

【繁殖习性】
蓝锯翅燕的繁殖期处于局部雨季,例如,在喀麦隆,繁殖期通常发生在每年的4-6月和10-11月,在加蓬则为4-7月。巢穴通常由两性共同挖掘,巢室长度范围在30-60厘米,巢穴形式新颖,表面铺满干草和苔藓。每窝产卵数量在1-3枚之间,常规为2枚。雌性单独孵化约19天后,雏鸟平均大约在24到27天内可以在双亲的喂养下离巢。

【外型辨识】
蓝锯翅燕与白头锯翅燕外貌极为相似,但仅蓝锯翅燕头部全黑且尾较长。特定的亚种亦在色彩与体型上存有细微的区别,比如holomelaena亚种覆羽呈现白色,而orientalis亚种持有白色的覆羽和更深的尾巴分叉。

【物种区别】
蓝锯翅燕的不同亚种,尤其是东部的四个亚种,存在将其标为不同物种可能性,具体而言是以指名亚种P.pristoptera为代表被细分出一种新的物种,即学名为P.orientalis的东部粗翼燕。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蓝锯翅燕列为无危级别(LC)。虽然在某些地区较常见,但在刚果盆地、苏丹西部及赞比亚南部等地,该鸟类却不常见。尽管它们不太依赖人工巢,人工建设项目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对它们造成威胁。holomelaena亚种在非繁殖季常迁往较北部的南非地区。

【地理分布】
蓝锯翅燕主要繁殖于尼日利亚东部至埃塞俄比亚至南部的地区,其南界则到达安哥拉、津巴布韦北部及莫桑比克以北部分地区。特别地,holomelaena亚种在南非东南部和开普省都有繁殖现象。另外,在非繁殖期内,holomelaena亚种会迁移至更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