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岩鹨科 > 岩鹨属 > 棕胸岩鹨
棕胸岩鹨

棕胸岩鹨

英文名:Rufous-breasted Accentor

学名:Prunella strophiata

【简介】
学名:普尔耐拉·斯特菲亚塔;俗名:棕胸岩鹨;分类: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分布: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及中国的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体重约18克。头部有明显的白色眉纹,眶上纹两侧各有一道黑色侧冠纹,脸颊黑色,眼下方有一细小白色新月形斑。头顶和背部为棕色,有黑色条纹。翅膀和尾部颜色接近深棕色,但带有轻微的翼带。胸腹部为红棕色带,偶尔伴有暗色条纹,下体其他部位则为淡奶油色,并散布有暗色斑点。虹膜棕色,喙和腿脚分别呈现黑色和橙褐色。幼鸟头部颜色较浅且斑驳,胸部会显示出泛黄的棕色带。

【生活习性】
棕胸岩鹨在春季和夏季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他高海拔地区,主要于海拔1800至4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草地、疏林、高原和山脉林线附近活动。它们一般活动于灌木丛的低处,上层的高草或丛灌。冬季则迁至较低海拔的开阔灌木丛与休耕地块。它们主要以昆虫、蠕虫、小种子、浆果和果实为食,觅食行动敏捷且隐蔽。除繁殖期外,棕胸岩鹨常群居或以家族群活动。观察资料显示,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5月至8月之间,存在两次繁殖的可能。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类似鹪鹩,但更为悠长而柔和,含有较多颤音。叫声往往是快速且明显,声调如"tr-r-r"或"trr-r-rit"。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棕胸岩鹨产卵量为3至5枚,卵色为淡蓝色、光滑而不带斑点。体积约为17.3至21.1毫米×13.0至15.0毫米。筑巢材料通常由苔藓、干茎、地衣制成,衬以草、毛发和羽毛,巢穴一般位于灌木丛低部或小型针叶树离地面3米高的位置。

【外型辨识】
在尼泊尔和不丹,可见于1300至3600米的高度,而在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最低可达到500米。在中国东部地区可能较为稀少,在尼泊尔、不丹较为常见。

【保护状况】
IUCN评级:无危物种(LC),依据2012年评估。棕胸岩鹨的种群在中国较为稳定,而全球种群数量虽未量化,但其在巴基斯坦经常可见,在其它地方较为普及。

【地理分布】
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均为棕胸岩鹨的重要分布区域。例如于2023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的管护员王国忠于巡护过程中即拍摄到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