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岩鹨科 > 岩鹨属 > 棕眉山岩鹨
棕眉山岩鹨

棕眉山岩鹨

英文名:Siberian Accentor

学名:Prunella montanella

【简介】
棕眉山岩鹨(学名:Prunella montanella)是一种小型岩鹨,属雀形目岩鹨科。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地区,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至日本等地。在中国,该物种越冬于北方及东北地区。

【外形特征】
棕眉山岩鹨体长约14.5厘米,体重约17.5克。主体为褐色斑驳,具有显著的黑白对比色纹路,最突出的是头顶部和头侧的颜色,均为深棕色至黑色,而其余部分由不同的橙黄和棕色组成。头部橙黄色的眉纹尤为醒目。它们背部为棕褐色斑纹,翅膀及身体其他部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灰棕或混合褐色。雌性外观和雄性相似,但颜色较淡,条纹不明显。幼鸟的颜色较为暗淡,胸侧和腹部有较大的棕色斑点。

【生活习性】
每年10月初,棕眉山岩鹨开始自北方地区南迁以越冬。该地区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与东欧部分地区,而在中国主要越冬于北方和东北部省份。成鱼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行动。它们能在地上以迅速奔跑的方式觅食,善于躲藏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只有在发现危险时才会飞起。

【鸣叫特征】
棕眉山岩鹨的鸣叫声特点是清脆响亮的"seereesee"或"ti-ti-ti"的连续声,有时也表现出尖锐的三音节叫法。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为六月至八月。其巢筑于西伯利亚泰加林地带低矮树木的分叉处或浓密灌木丛中。棕眉山岩鹨每隔几天会产一两个蛋,直至孵化出约4至6枚蓝绿色带有光泽的蛋。预估的孵化期约为10天。

【外型辨识】
当话题涉及野外辨识时,主要通过其头部特有的黑白斑纹、黄色眉纹,以及背部特征等特征与同类进行区分。这些鸟类在不同时间也会呈现不同的生存动态,作为浆果和种子食物的转换者,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上发挥了特别作用。

【物种区别】
与褐岩鹨(Prunella fulvescens)的区分主要在于,棕眉山岩鹨头顶呈深棕色,其头侧则为黑色,且暗色分区内没有白色的标志线,相比之下,褐岩鹨仅头部呈浅褐色斑纹,且眉纹较淡。

【保护状况】
棕眉山岩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