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鹨
英文名:Kozlov's Accentor
学名:Prunella koslowi
【简介】
贺兰山岩鹨,学名Prunella koslowi,又称Kozlov's Accentor。该鸟种属于岩鹨科的岩鹨属。
【外形特征】
成年鸟种长约14-16厘米,雌雄体型及外观相似。其头、背、两翼部分呈现棕褐色到沙褐色调,背后散落明显暗色纵纹。翅膀和尾羽呈深棕色,带有白色端斑,于翅膀处形成两条不明显的白色翼带。喉部为灰烟色,有明显的白色羽缘,形成鳞状斑。胸带烟褐色,腹部为淡黄色。虹膜呈深褐色,喙为黑褐色,脚色为土黄色或肉黄色。
【生活习性】
贺兰山岩鹨喜欢独居或小集体活动,擅长在灌木丛中穿梭和隐蔽,受惊后会垂直急速起飞。主要以昆虫和沙地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为主要食物。
【鸣叫特征】
原文未提及该鸟种的具体鸣叫声描述。
【繁殖习性】
贺兰山岩鹨会在接近地面的位置筑巢,每窝产卵4-5枚,其具体繁殖生态习性尚需科学探究。
【外型辨识】
成年鸟种长约14-16厘米,雌雄体型及外观相似。其头、背、两翼部分呈现棕褐色到沙褐色调,背后散落明显暗色纵纹。翅膀和尾羽呈深棕色,带有白色端斑,于翅膀处形成两条不明显的白色翼带。喉部为灰烟色,有明显的白色羽缘,形成鳞状斑。胸带烟褐色,腹部为淡黄色。虹膜呈深褐色,喙为黑褐色,脚色为土黄色或肉黄色。
【物种区别】
悲鸣于1级保护状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IUCN列无危。
【地理分布】
贺兰山岩鹨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主要栖息地为高原沙漠、戈壁滩、荒漠以及半荒漠地带,尤其喜欢沙枣、小叶杨林缘及红柳灌丛区。栖息区附近西伯利亚沙漠植物镌刻着该鸟种独特的生态栖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