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岩鹨
英文名:Black-throated Accentor
学名:Prunella atrogularis
【简介】
黑喉岩鹨(学名:Prunella atrogularis),是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体长约为15-16厘米,体质量约18-21克,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顶、脸颊、颏部和喉部为黑色,皮黄色的宽阔眉纹更是引人注目。整体上体呈灰褐色,散布淡褐色条纹,胸腹部分渐变为皮黄色,至腹部则过渡为奶白色。
【外形特征】
成年黑喉岩鹨具有灰褐色的冠部和颈背,夹杂黑色条纹和边缘,长长的淡奶油色眉纹;耳羽和下巴喉咙间有一条细薄的苍白颊纹分开,两胁及胸部稍带粉色,往下渐为奶白色。上半身带深褐纵纹,尾和背部呈橄榄棕色。翅膀为深棕色,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边缘较淡,爪部呈现褐色至黄褐色或粉棕色。虹膜显示棕褐色。
【鸣叫特征】
黑喉岩鹨发出惬意、动听的鸣声,声音包括嗡嗡声、哨音和独特低回的"huw"声,受到外界干扰时,会用柔和的颤音及"teeteetee"声来表达。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生长茂密、带刺的灌丛和低矮林地,避免开阔区域。夏季就住在针叶林带或矮云杉丛中;在冬季,则可见于各种低海拔环境,包括果园、茶园和其他农耕地。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5月至8月,平均每窝产卵3至5枚,孵化期为11至14天,之后由雌雄共同照料幼鸟直到它们愈两个月大时离巢。
【外型辨识】
当前,黑喉岩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表示该物种尽管面临一定威胁,但其数量仍相对稳定。黑喉岩鹨不仅在世界多种自然环境里扮演着特定角色,也是了解高原与山地生态系统生态动态的重要成员。
【保护状况】
当前,黑喉岩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表示该物种尽管面临一定威胁,但其数量仍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黑喉岩鹨广泛分布于广大的欧亚地区,包括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乌拉尔山脉等。但作为一个夏候鸟,它在深秋离开繁殖地,迁徙至阿富汗及邻近国家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