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长尾食蜜鸟
英文名:Gurney's Sugarbird
学名:Promerops gurneyi
【简介】
格氏长尾食蜜鸟(英文名:Gurney's Sugarbird,学名:Promerops gurneyi)是雀形目非洲食蜜鸟科非洲食蜜鸟属的成员。它们以其特征性的长态渐长型尾羽和稍弯曲的喙而著称。主要分布于南非高山草甸地区,尤其是含有银糖树(Protea roupelliae)的含糖灌木丛生地带。
【外形特征】
格氏长尾食蜜鸟体型中等,长约23至29厘米,体重范围在23至46.5克之间。雄鸟头部呈深红褐色,备有黑眼眶,白色眉纹和须纹,背部灰褐,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长达11至19.3厘米的暗棕色长尾羽,第六级初级飞羽内侧具有三角形突起。而雌鸟相较于雄鸟体型较小,尾羽和喙也较短,并且次级飞羽边缘呈褐色。幼鸟在颜色上较淡,胸部和臀部带有绿色调,次级飞羽边缘同样呈褐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于银糖树繁茂的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如花园中的芦荟(Aloe)。以银糖树、灰树(Greyia radlkoferi)和树状大戟(Halleria lucida)的花蜜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会捕食甲虫和膜翅目昆虫等昆虫。在繁殖季节过后,它们会实行短距离的海拔迁移或局部分散。
【鸣叫特征】
其鸣叫风格独特,包括一系列快速、高音、混合不清的短促鸣声,似乎构成“swip-cheek-cheek-cha-wing-kling-ching”的旋律。兴奋时会发出“sa-weep-chi-chi”的短促鸣叫;而遇到危险则会发出尖锐的“sskirrit”警报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9月至次年2月间,雌鸟在银糖树中海拔高度大约1.7至2.7米的位置筑杯状巢,巢主要由蕨类、金丝桃和石楠的茎叶构成,并加衬以细软物料和含糖种子。每窝通常产卵2枚,孵化期为16至17天,雌鸟承担孵卵工作,而育雏则由两性共同参与。从破壳到离巢需要约19至23天,离巢后幼鸟将经历约20天左右的后育期被父母继续喂养。
【外型辨识】
需要注意的是,格氏长尾食蜜鸟与另一个相似且更大的长尾食蜜鸟(Promerops cafer)相比,尽管后者也有长尾羽,但其更长且有类似胡须的条纹,鸣叫更为粗犷,并缺乏红褐色胸带和顶冠。而被称为“格氏长尾食蜜鸟公敌”的银糖树种是这种鸟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但对于商业种植区来说,则被视为损害源,这引发了一些控制措施的产生。
【保护状况】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格氏长尾食蜜鸟已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NT)。它们主要分布在南非东北部的山地草原,如Transvaal和Natal地区的山地酸性草地及位于Eastern Cape省和Limpopo省的部分。此外,它们的栖息地点也包括东津巴布韦高地和邻近的莫桑比克的一个孤立种群。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