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树凤头鹦鹉
英文名:Palm Cockatoo
学名:Probosciger aterrimus
【简介】
棕树凤头鹦鹉 (Probosciger aterrimus),又名棕树巴丹或椰子凤头鹦鹉,是一种大型的鹦鹉,属鹦鹉目的凤头鹦鹉科。它们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阿鲁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
【外形特征】
成年棕树凤头鹦鹉身长51至64厘米,体重在550至1000克之间。其整体呈现烟灰色至黑色,头顶有长冠羽,裸露的颊斑呈深红色,喙强壮呈灰黑色,并且是鹦鹉中最大的一种。眼睛呈深棕色,腿色从灰色到黑色不等。雌鸟与雄鸟在颜色上相似,但颊斑较小,羽毛边缘和喙尖的白色可帮助区分幼鸟。
【生活习性】
棕树凤头鹦鹉生活于森林环境中,包括雨林、次生林以及部分清理过的森林地带。它们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会聚集形成小群体。该鸟类在低地和丘陵地区最为常见,高度一般不超过1350米。繁殖时,它们会在树洞筑巢,有的巢穴使用次数可持续多年。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孵化期间和寻找配偶时的鸣叫尤为响亮,通常具有较高的频率。常见的是双音节哨声,其中第一音节低沉,第二音节尖锐,尾声通常会突然上扬。此外还有粗哑的叫音和类似的驴鸣似的叫声,例如“keeyaank!”、“eeyohn!”或“raah!”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8月开始,直到次年2月结束。雌鸟会产下一枚白色蛋,在30至35天内孵化。由雌鸟孵化,雄鸟负责觅食。幼鸟无毛时体重约30至40克,会经历100至110天的留巢期。尽管此时幼鸟挣扎力尚弱,但13至16周后,它们会离开巢穴,但会继续与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的到来。
【外型辨识】
棕树凤头鹦鹉闻名于其显著的冠羽特征和巨大的黑色尖喙,整体外形及体色呈黑色,触发激动情绪时颊部鲜红。
【物种区别】
棕树凤头鹦鹉与其他凤头鹦鹉相比,闻名于其显著的冠羽特征和巨大的黑色尖喙,整体外形及体色呈黑色,触发激动情绪时颊部鲜红。
【保护状况】
棕树凤头鹦鹉被置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近危(NT)类。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非法贸易,种群数量正在下降,因此该物种被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地理分布】
棕树凤头鹦鹉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阿鲁群岛,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在澳大利亚,它们多在热带森林与林地交界的地带生活。棕树凤头鹦鹉拥有独特的求偶表演。常使用木棍敲击树干发出声响,这也可能是最早的工具使用行为记录。
棕树凤头鹦鹉以坚果、种子、水果和嫩芽为食,栖息于丰富的森林中。繁殖期间,它们倾向于选用较大的天然空洞做为巢穴,每个生殖周期只会产出一枚蛋,有时会产两枚。幼鸟羽毛长成需时30至40天,离巢则需半年或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