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岛咬鹃
英文名:Hispaniolan Trogon
学名:Priotelus roseigaster
【简介】
伊岛咬鹃(Prōtelus roseigaster),又称Hispaniolan Trogon,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古巴咬鹃属的鸟类。特有分布于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包括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它们是唯一的两种加勒比海咬鹃之一,以其金属绿色的背部、灰白色的胸部、鲜红的腹部以及深蓝色的尾羽末端带有明显的白色尖点闻名。它是海地的国鸟,在此岛屿上独有。
【外形特征】
伊岛咬鹃的羽毛具有鲜明的色彩,上体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喉部和胸部为灰白色,而腹部则呈现出鲜红色。其尾巴背部深蓝,尾部每片羽毛末端有显著的白色斑点。雄性和雌性的外观相似,但雌鸟的翼盖和次级飞羽缺乏雄鸟上的细微白色条纹。成年雄鸟平均尺寸:翼长135.2毫米,尾长154毫米,喙长17.3毫米左右,跗跖长16.8毫米。雌鸟的平均尺寸则稍有不同,翼长136.6毫米,尾长154毫米,喙长16.5毫米左右,跗跖长16.4毫米。雌鸟通常比雄鸟略小。
【鸣叫特征】
伊岛咬鹃的叫声缓慢舒缓,即便在较远距离也能被听到。其鸣叫特点为低沉的颤音和柔和的咕咕声,不过其鸣叫虽频繁却难以准确定位。
【生活习性】
伊岛咬鹃广泛栖息于海拔500米至3000米之间潮湿、密集的山地森林中。它们同时活跃于重度退化森林区域。冬季时,它们可能会有海拔上的垂直迁移倾向,即从较高海拔转移至稍低的海拔。其中,海地地区的伊岛咬鹃栖息地受到广泛的栖息地破坏影响,仅能在Hotte和Selle山脉一带生存。
【繁殖习性】
在3月至7月的繁殖季节,伊岛咬鹃通常会在天然树洞中筑巢。它们也利用拉美洲啄木鸟雕刻的树洞进行繁殖。一个巢穴通常会产出两枚浅绿色无斑点的蛋,其蛋壳颜色为浅绿色且无斑点。孵化与雏鸟成长期的具体长度目前尚不明确,然而,它们的预期世代长度为7.3年。
【外型辨识】
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伊岛咬鹃没有近似种类。与近亲的古巴咬鹃相比,伊岛咬鹃的尾羽更为明显,显示出独特而醒目的白色斑点。此外,雌性和雄性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但雄性的翼盖和次级飞羽带有一圈窄白条纹,而雌性则无。
【保护状况】
伊岛咬鹃被评定为近危物种(英文缩写:NT,由IUCN红色名录评定),因为它生活地区逐步破坏和破碎化,但其种群数量的分布尚未广泛分散或者局限于少数地点。然而,由于它们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威胁,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护它们的生存空间,以确保这个独特物种的延续和健康繁衍。
【地理分布】
伊岛咬鹃的地理分布仅限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包括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在海地,它们主要分布于Hotte和Selle两座山系,而多米尼加共和国则有更为广泛的分布,该品种尤其在相对未受侵扰的Sierra de Baoruco地区可见。
【鸣叫特征】
伊岛咬鹃的叫声缓慢舒缓,即便在较远距离也能被听到。其鸣叫特点为低沉的颤音和柔和的咕咕声,不过其鸣叫虽频繁却难以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