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啄花鸟
英文名:Yellow-rumped Flowerpecker
学名:Prionochilus xanthopygius
【简介】
婆罗洲啄花鸟(学名:Prionochilus xanthopygius),又称为黄色臀部啄花鸟,属于雀形目啄花鸟科锯齿啄花鸟属的一种色彩鲜艳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地区,属于特有种。
【外形特征】
- **雄性**:上体表现为蓝灰色,冠部有一块鲜红斑;视觉最显著的是黄色臀部,下体呈现黄色,腹部有明显的橙色斑块,白色的喉部羽毛不显眼,翅膀为橄榄色,尾下覆羽为黄白色,翼下覆羽则呈现白色。
- **雌性**:体型和雄性相似,不过颜色更为深沉,上身蓝灰主导,背部带有绿色和橄榄色的混合,下体黄色,胸部旁有橄榄灰色的斑块,尾下覆羽接近白色,胸部上方也有少许橙色分布。
【生活习性】
婆罗洲啄花鸟常见栖息于包括龙脑香林、泥炭沼泽森林、山地、次生林以及自然森林边缘地带等开阔森林。喜欢在较低层觅食,但有时也可以在森林不同层高观察到,主要食物包含花朵、花粉、花蜜、成熟的果实和昆虫或同方向收获的蜘蛛。
【鸣叫特征】
飞行时听起来尖锐清脆,还经常发出升调和降调的“tsee-oo”,连续的“ship-ship”声音或是“tsik-tsik”声。
【繁殖习性】
婆罗洲啄花鸟在春季开始于4月左右,雄性和雌性发育生殖器官。筑巢由一种开放风格的编织袋形构成,巢大小约100×50毫米,顶部有35×18毫米的开口。巢由苔藓和其他天然材料构成,安置于距离地面大约1米高处的叶柄。孵化期后,雏鸟在8月下旬开始出现。
【外型辨识】
这一物种与绯胸锯齿啄花鸟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婆罗洲啄花鸟的雄性身上、背部、上翼和尾部的蓝灰和黑色特征明显,而且它的雌鸟背部覆盖了更多的绿橄榄色,也不同于绯胸锯齿啄花鸟。
【保护状况】
其保护级别鉴定为“无危”,该物种在婆罗洲广泛扩散并分布,也出现在多个保护区域中。
【地理分布】
如今,已发现在婆罗洲低地森林及附近的山地森林中都可以观察到,甚至北纳图纳群岛(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