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冕山鹪莺
英文名:Rufescent Prinia
学名:Prinia rufescens
【简介】
暗冕山鹪莺(学名:Rufescent Prinia),又称暗冕鹪莺,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一种珍稀鸟类。此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东南亚以及中国的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
暗冕山鹪莺的体长约11-12厘米,体重约6-7克。头部为灰色,上体呈现温暖的棕色,并带有红褐色调,背部更显红褐色,尾巴呈红褐色。喉部及下体为白色,胸部及两胁带有暖色调。在繁殖季节,冠部及颈背更偏灰色,脸颊与耳羽也呈现灰色。翅膀较短,底色红褐色偏浓。喙在繁殖期为黑色,有时下喙基部则较淡色。雌性与雄性的羽毛相似,但雌性体型略小。
【生活习性】
该鸟偏爱开放森林中的草地环境,常见于灌木或草丛边缘,包括农田和花园。主要栖息地海拔高度通常介于500至1200米之间,有时可达1800米。它们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常常组成小群体觅食,最多可达12到15只。这只鸟通常在地面和低矮植被间活动,并且喜欢与其他小型森林鸟类混群觅食。
【鸣叫特征】
暗冕山鹪莺鸣声节奏感强,通常为连绵不断的"ti’chew, ti’chew, ti’chew",有时会快速转换为"chewp-chewp-chewp"。其叫声还包括刺耳的“peez-eez-eez”声及微弱的高音“seep, seep, seep”。
【繁殖习性】
暗冕山鹪莺的繁殖季节从1月持续至9月。筑巢工作由双亲共同完成,巢由草和纤维编织而成,形成杯形,固定在两到三片直立叶片构成的锥形结构中,距离地面不高于50厘米。每窝产卵3到4枚,双亲共同孵化,但具体的孵化期及幼鸟成长周期未有详细数据记录。
【外型辨识】
与灰胸山鹪莺相比,暗冕山鹪莺的尾部较短,上体多偏红色。而在非繁殖期和灰胸鹪莺的区别更在于眉纹显著,并延续至眼后区,嘴色较深,上体带有更多的红褐色调。
【保护状况】
暗冕山鹪莺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现出其在生态、科研及社会方面的价值。
【地理分布】
暗冕山鹪莺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东南亚以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中南半岛及附近岛屿。大陆地区则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已知有六个亚种,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即使在次生林、人造环境如花园、开垦的山坡与梯田中也能生存。
【科学分类】
暗冕山鹪莺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扇尾莺科,学名为Prinia rufescens。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