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山鹪莺
英文名:Himalayan Prinia
学名:Prinia crinigera
【简介】
喜山山鹪莺(学名:Prinia crinigera)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主要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东北部、不丹以及中国南部。该物种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换羽及性别差异。
【外形特征】
喜山山鹪莺体长约为16厘米,体重在14-17克之间。喙强健,非繁殖季节羽毛为暗红褐色并带灰色调,头部和背部有黑色条纹;繁殖季节中雄性羽毛变得暗灰褐色,腹部的淡色部分减少,形成侧胸斑块。雌性下体多为白色,仅在侧胸有少许斑点;喙在繁殖季节变为黑色。
【鸣叫特征】
喜山山鹪莺发出快速重复的短语,嘶哑或粗糙,连续重复三到四次,声音逐渐加快形成小高潮,类似于磨刀石上的刀片声。
【生活习性】
喜山山鹪莺栖息于开阔的草地山坡和山腰,偏爱散生灌木区域,尤其是小檗科植物附近。夏季栖息海拔最高可达3100米,冬季下降至300米左右。其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虫,通常以单独或成对的方式活动,在草丛中穿梭,尽管较为害羞,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好奇心。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至10月之间,特别是在雨季的5月、7月和8月筑巢。巢为圆顶状,入口位于一侧,通常隐藏于草丛或灌木中,距离地面不超过1.5米。巢由雌雄共同建造。每窝产卵3至7枚,平均为4枚,孵化期约10到11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雌雄共同抚养幼雏,偶尔被普通杜鹃和悲鸣杜鹃巢寄生。
【外型辨识】
喜山山鹪莺的胸部条纹显著更多,在磨损后可揭示出暗色羽毛的基部。背部条纹较弱,翅膀上有更淡的赤褐色斑块;繁殖季节雄性面部较暗,没有眼纹。与其他近缘物种相比,喜山山鹪莺在这些特征上较为明显。
【保护状况】
IUCN评级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喜山山鹪莺主要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东北部、不丹以及中国南部包括西藏南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云南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