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弯嘴鹛科 > 伪弯嘴鹛属 > 灰冠弯嘴鹛
灰冠弯嘴鹛

灰冠弯嘴鹛

英文名:Grey-crowned Babbler

学名:Pomatostomus temporalis

【简介】
灰冠弯嘴鹛,学名为Pomatostomus temporalis。这是一种属于雀形目弯嘴鹛科伪弯嘴鹛属的鸟类,因其独特的长而弯曲的喙、深灰色面罩、淡灰色顶冠和白色眼圈而显著。它们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中南部与澳大利亚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除了塔斯马尼亚州。

【外形特征】
成年灰冠弯嘴鹛体型较大,长度约23至27厘米,体重60至85克。它们的身体外观具有辨识度:胸部为白色或红褐色;翅膀上不明显的红褐色斑点;深灰色头顶,由一条狭窄的灰色条纹贯穿其中,形成更宽的白眉纹;黑色的面罩由喙延伸至眼周,覆盖耳羽和颈部侧面;翼上的红褐色斑块显眼,仅在展翅飞行时显现;浅灰褐色的下翼覆羽与腋羽。虹膜为淡黄色,喙黑色,腿部和脚为暗灰色。

【生活习性】
灰冠弯嘴鹛偏好栖息在开放的原生林地、林地、草原和灌丛中,如成熟的桉树林、柏松或茶树林。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象鼻虫、甲虫、蝴蝶幼虫等,并会依据季节性变化选择种子、蜘蛛、蝎子,甚至是小型无脊椎动物及雏鸟。

【鸣叫特征】
互相联系的叫声为多种尖锐的刺耳声,其中最显著的是繁殖季节时,由一对生殖亲鸟发出的相互回应叫声,形成“呀-呼”式的合作鸣唱。灰冠弯嘴鹛通常成群生活,群体大小多为2至15只。

【繁殖习性】
在澳大利亚,繁殖活动通常发生在7月至次年2月。新几内亚的繁殖季节主要在12月和2月。繁殖成功受群体内帮助者角色的影响,这些帮助者通常是亲鸟的亲属或之前共同繁殖的后代。每窝产卵数量介于2至6枚,平均3枚。孵化通常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1至25天,幼鸟由群体共同育养,离巢期为17至23天。

【外型辨识】
灰冠弯嘴鹛表现出以家族为单位的繁殖模式,由一对繁殖亲鸟与帮助者组成群体。在维多利亚的北区,采取行动包括种植本地或外来树木,以及重建植被项目,以恢复其曾减少的数量。

【保护状况】
尽管全球范围内的数量稳定,灰冠弯嘴鹛在局部地区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烧荒管理变更,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南部,如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数量有所减少。目前,该鸟种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然而,它们面临着天敌的威胁,例如猫和狐狸,同时野猪也会进一步破坏其栖息地。

【地理分布】
灰冠弯嘴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