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冠弯嘴鹛
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Babbler
学名:Pomatostomus ruficeps
【简介】
栗冠弯嘴鹛(学名:Pomatostomus ruficeps),又称红冠弯嘴鹛、锈冠弯嘴鹛和啾啾鸟,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弯嘴鹛科、伪弯嘴鹛属。
【外形特征】
栗冠弯嘴鹛成年体长为19至23厘米,体重通常在50至60克之间。它们的显著特征包括顶部的栗色冠羽、白色的眉翅和喉部,以及长且弯曲的黑色喙。翼上有明显的白色翼带,而喉咙和胸部为白色,并且边缘带有黑色镶边。腹部下面和尾部下覆盖均为深灰色。幼鸟的冠羽较为暗淡,眉纹较淡,喙较短且不那么弯曲,缺少白色条纹。
【鸣叫特征】
栗冠弯嘴鹛能发出尖锐嘈杂的声音和哀怨的哨音,比白眉弯嘴鹛的声音更尖锐或粗糙。这种鸟有多达13种不同的叫声,包括警报声、沟通声和社交互动声。
【生活习性】
栗冠弯嘴鹛栖息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在干燥林地和灌木丛中,通常靠近水源或低洼地区。其食性偏肉食,以昆虫为主,如甲虫、蝴蝶幼虫、白蚁和蚂蚁,有时也吃种子和果实。它们通常成群觅食,群体通常由4至6只个体组成,但在特殊情况下,数量可多达30只。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6月至12月,尤其是9月。繁殖模式具有合作性质,所有成员共同筑造一个大型穹顶状的巢,巢的直径约为50厘米,高度约100厘米,通常位于树冠4至10米处。一次繁殖过程产出3至5枚蛋,孵化期约为20天,21至25天后幼鸟离巢。
【外型辨识】
相较白眉弯嘴鹛而言,栗冠弯嘴鹛的白色喉部和胸部较为狭窄,并且其翼带更为明显。此外,它们的鸣叫声也有所不同。
【物种区别】
无
【保护状况】
栗冠弯嘴鹛的保护级别为IUCN:LC(无危)。群体规模通常在4至30只不等,一般不超过23只,展现出了一种典型的社群性行为:共享领地、共同觅食和繁殖。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中东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从西澳大利亚东部到昆士兰西南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以及维多利亚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