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鹛科 > 钩嘴鹛属 > 灰头钩嘴鹛
灰头钩嘴鹛

灰头钩嘴鹛

英文名:White-browed Scimitar Babbler

学名:Pomatorhinus schisticeps

【简介】
灰头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schisticeps),是雀形目鹛科钩嘴鹛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其体型中等,长约19-23厘米,体重约40克。

【外形特征】
灰头钩嘴鹛头部上方为橄榄褐色,下方为白色,具有醒目的长白色眉纹,以及黄色的喙和眼睛。冠部呈灰色,颈部向下变为橙褐色,两侧至胸部及两侧为栗色,逐渐淡至下腹部的淡黄灰色。幼鸟较成鸟颜色更暗淡,背部稍带棕色,前额为红棕色,胸部和两胁则为锈色。

【鸣叫特征】
灰头钩嘴鹛的鸣声复杂多变,包括呼啸、咔哒声和呼呼声,常以双声形式出现,有时首音节更尖锐或两音节间会有短暂停顿。

【生活习性】
这种鸟主要生活在落叶和常绿阔叶林的密集灌木丛中,高度可达2650米。它们通常在地面或灌木层中觅食昆虫,也会吃小种子和浆果。在非繁殖季节,灰头钩嘴鹛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会加入混合觅食群,与其它钩嘴鹛和噪鹛共同生活。

【繁殖习性】
灰头钩嘴鹛的繁殖期从11月持续到次年8月。它们的巢通常由雌雄双方共同建造,是位于竹丛、灌木丛或地面的大型松散半球状结构,高度不超过1米。一窝通常产卵2-5枚,通常为3-4枚。孵化由双亲共同承担。

【外型辨识】
灰头钩嘴鹛与棕颈钩嘴鹛外观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灰头钩嘴鹛具有干净的白色胸部而非斑点。

【保护状况】
灰头钩嘴鹛已被收录在中国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其保护状况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灰头钩嘴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具体包括如印度、尼泊尔、不丹、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区域。这种鸟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以及临近相关的低地森林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