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鹛科 > 钩嘴鹛属 > 棕颈钩嘴鹛
棕颈钩嘴鹛

棕颈钩嘴鹛

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简介】
棕颈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隶属于雀形目、鹛科、钩嘴鹛属,是一种中型鸟类,长约19厘米。该鸟以其鲜明特征著称,包括栗色颈圈、白色长眉纹、黑眼先以及白色喉部及胸部纵纹等。分布于华中至华南及海南岛、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部山区等地。

【外形特征】
棕颈钩嘴鹛的大小因性别和亚种而略有不同。成鸟体重19至39克,上身暖棕色,后颈栗色,上背部棕橄榄棕色。特征包括宽阔的白色眉纹、黑眼先及颊部黑色、耳羽上有白色条纹,以及白色下颌和喉部。喉部及胸部则有暗赭橄榄色条纹,形成了醒目的对比。尾羽和腿上也带有灰橄榄色和橄榄褐色的颜色。雌雄相似,幼鸟外观上区别不大,喉咙纯白,颈部和胸部栗色。

【生活习性】
棕颈钩嘴鹛主要栖息于山坡上的密林、茂密灌木丛及竹林、热带与亚热带湿润的山坡林间,也常现身于茶田及林缘地带。食性广泛,主要以昆虫(包括蝉、甲虫、蚂蚁、幼虫、蛴螬等)及种子、浆果为食。该类群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于地面或树干上觅食,有时会倒挂在树枝上如啄木鸟或<|im_start|>颈钩嘴鹛繁殖期为每年的1月至7月。棕颈钩嘴鹛筑巢于低矮植被中,通常选择草丛、灌木丛低处,偶见于地面或岩石凹陷处,巢呈粗大的圆锥状或侧放的圆锥形,结构复杂,材料多样(如干竹叶、枝条等),内部铺设细根、草、叶脉、苔藓及植物纤维等。每窝产卵2至5颗,卵白色光滑。孵化和其他繁殖特征暂无详细记载。

【鸣叫特征】
鸣声响亮且清脆,常发出类似“u-hu-hu”、“wu-wu-wu”的高音,有时也会出现慢速的“wu-wu”或饱满的“whu-whi”。交接叫声为“wréép”,通常单独、成对或三声强烈上滑式鸣叫,最后常常以尖锐的咕噜声结尾。

【外型辨识】
棕颈钩嘴鹛具有独特的外观、清澈的鸣叫特征及分布区域的广泛性,极易与其他钩嘴鹛属的种类区别开来。此种鸟具有独特的外观、清澈的鸣叫特征及分布区域的广泛性,极易与其他钩嘴鹛属的种类区别开来。

【物种区别】
棕颈钩嘴鹛共有超过十个亚种,包括台湾亚种(音乐变种)、藏南亚种等,各亚种之间在羽色、体型上略有差异。

【保护状况】
依据IUCN标准,棕颈钩嘴鹛的种群评估为无危(LC)。在中国广泛分布于秦岭一带的多地,向东扩展至江苏、浙江、福建及台湾,向南抵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向西至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种群数目相对稳定。应注意保护,避免过度猎捕。

【地理分布】
棕颈钩嘴鹛主要栖息于华中至华南及海南岛、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部山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