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霸鹟科 > 多斑霸鹟属 > 灰背多斑霸鹟
灰背多斑霸鹟

灰背多斑霸鹟

英文名:Grey-backed Tachuri

学名:Polystictus superciliaris

【简介】
灰背多斑霸鹟(英文名:Grey-backed Tachuri,学名:Polystictus superciliaris)属于雀形目霸鹟科。该物种是巴西东南部特有的小型罕见鸟类。

【外形特征】
灰背多斑霸鹟体长约9.5厘米,体重约为6克。其显著特征包括头顶灰色、眼前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块以及一条短白眉线。上体呈褐色灰色,胸部和侧身带有肉桂色晕染;下巴近白色,喉部至下体为中等粉红浅褐色,腹部下方逐渐变为白色。虹膜为深棕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雌雄鸟外形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

【鸣叫特征】
灰背多斑霸鹟的鸣叫声独特,呈快速重复的“pilrup-pilrup-pilrup”和“fruirilrilrilril”的颤音,起始音节略有口吃,随后音调稍升再逐渐减弱;还会有“tee-kpuj”声和安静的“purp”接触叫。

【生活习性】
灰背多斑霸鹟栖息于岩石草原伴生灌木丛、废弃的灌木牧场、高海拔草地以及云雾林边缘的灌木丛中,通常海拔在900至2300米之间,常活动于1700米以下。这种鸟类全年留居于繁殖区,主要摄食昆虫。常单独觅食,有时成对或三只一组活动,多攀附垂直的茎干上,或停歇于低矮灌木上。活动时,会返回相同的停歇点,采取飞扑捕食或停歇捕食的方式觅食,飞行能力较弱。

【繁殖习性】
灰背多斑霸鹟的繁殖期为每年7月至9月。巢筑于小杯状,由根须及苔藓构建成小巢,安置于小灌木的叉枝处。每窝通常产卵1至2枚。关于孵卵时间及幼鸟离巢的详细数据尚未记录。

【外型辨识】
灰背多斑霸鹟可通过其独特的白眉纹、眼白斑及头部、背部和胸侧的颜色特征进行识别。

【保护状况】
灰背多斑霸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近危(NT)。它们面临生境丧失的威胁,但在部分降级的生境如废弃矿山中仍有生存记录。主要分布地包括巴西东南部的中央巴西山丘和高原地带以及大西洋森林山区的多个特殊地理区域,如Serra do Espinhaço、Caraça国家公园、Serra da Canastra和Serra do Cipó国家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