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鬣鹰
英文名:African Harrier-Hawk
学名:Polyboroides typus
【简介】
非洲鬣鹰(学名:Polyboroides typus),又称非洲鹰鹫,是鹰形目、鹰科下的鬣鹰属鸟类。这种中型猛禽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体长51-68厘米,翼展118-152厘米。背部为灰色,腹部通常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但有些个体腹部无条纹。它们拥有小而裸露、颜色从黄色到红色不等的脸,一些个体的头部呈现丰满形状。尾部有明显的白色横带,翅膀宽大。成鸟的虹膜颜色为深棕色,蜡膜和脚爪均为黄色。喙为黑色。幼鸟的羽毛色彩多为褐色,面部皮肤为黄绿色,飞羽也有条纹。
【生活习性】
非洲鬣鹰主要栖息于各种森林环境,包括湿润森林、稀树草原和干旱草原。它们也能适应被人类干扰的区域,如农田和种植园中的树木。它们的食谱广泛,包括小型动物如鸟类、蝙蝠、松鼠、蜥蜴以及各种昆虫,尤其擅长利用其灵活的脚部伸入树洞或巢穴中捕食。此外,在富有油棕果和Borassus棕榈果实的地区,它们还会食用这些植物果实,偶尔也能在尸体附近找到机食物源。
【鸣叫特征】
非洲鬣鹰会发出响亮且容易传播的“wah...wah...wah...”,在某些情况下还伴有低沉的“rugh”声。有时在飞行中还能听到类似上升哨音的“suweeeeew”声。
【繁殖习性】
在西非和东北非,繁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5月,在肯尼亚其他地区为10月,在南非和中部非洲为6月至12月,在赞比亚则为9月至翌年3月。通常筑巢在树上或岩石上,离地面高度5-30米,用树枝构造直径50-100厘米,深度20-30厘米的巢。一次产卵量为2枚,孵化期约需35天,幼鸟在约55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非洲鬣鹰具备与众不同的面部和斑纹特征,结合其腹部黑白条纹(或无条纹),并能在头部的裸露面部为黄色至红色。幼鸟的褐色羽毛搭配黄绿色面部皮肤也便于识别,此外非洲鬣鹰可与鹰形目的其他种类比如谄鹰区分开来:因为其足部长而具有可向前弯曲约30°的跗间关节,这允许它轻而易举地将一只脚攀在树洞的入口处,另一只伸进洞内捕获野生动物或小鼠类。
【保护状况】
IUCN将非洲鬣鹰列为“无危”物种,但在CITES附录II保护下,以此限定国际贸易以减少对它们数量的破坏。
【地理分布】
非洲鬣鹰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上,但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没有分布的记录。在油棕榈和Borassus棕榈果实丰盛的区域,非洲鬣鹰更加容易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