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先蚋莺
英文名:White-lored Gnatcatcher
学名:Polioptila albiloris
【简介】
白眼先蚋莺(学名:Polioptila albiloris),属于雀形目、蚋莺科、蚋莺属。其体型小巧,灰白相间,常见于中美洲太平洋低地的热带干燥林和灌丛。一年之中不同季节,雄鸟的头部颜色和眉纹会有所变化。种分布在墨西哥西部至哥斯达黎加,栖息于各种低海拔环境,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
【外形特征】
白眼先蚋莺约长11至12厘米,体重为6至9克。在繁殖季节,雄鸟头部为黑色,眼睛至颈部两侧为白色脸颊区,背部和翼覆羽呈蓝灰色,翼缘为浅灰色,翅膀边缘有显著的白色边框。尾部黑色,最外侧尾羽大部分为白色,倒数第三尾羽尖端明显白色;腹部为白色逐渐过渡到胸部、两侧和腹部淡蓝灰色;虹膜为棕色,上喙黑色,下喙灰白色而尖端为黑色。非繁殖季节,雄鸟前额和眼后条纹变为白色。雌鸟头盔为暗灰色,与背部颜色稍有对比,白色眉纹成为显著特征。幼鸟就像雌鸟,但上体颜色更偏褐色。
【生活习性】
白眼先蚋莺栖息于干旱至半干旱的热带灌木丛、荆棘林、落叶林等环境,尤其偏向干燥森林和次生林。它们主要分布于1000米以下的海拔。以甲虫、蝽象、小蛾子、毛虫和蜘蛛为食,使用捕捉和掠食相结合的方式觅食。
【鸣叫特征】
此鸟种的叫声包括鼻音、沙哑、干燥或嘶嘶声的'jehrr'、'seeah'或'zshirr';还有猫叫声般的'zeree'或'meeeur',比热带蚋莺的叫声更持久且更为干燥;以及尖锐地类似树燕的'chik'声,通常由明亮的鼻音'oo-eik'声引导,单次或多次发出;还有短暂的高音颤音'tli-li-li-li'。在歌唱时,它会发出一系列刺耳的沙哑音符和'chip'声。
【繁殖习性】
白眼先蚋莺繁殖季节通常为3月至8月,筑巢时为深杯状结构,常常悬挂在1至3米高的小树或灌木的小枝或细枝上。巢由蛛丝、细草、种子绒毛和其他碎屑组成,外部呈现苔藓和树皮纹理。每巢产4枚带有淡红色斑点的白色卵。
【外型辨识】
与热带蚋莺通过面部图案可以区分,热带蚋莺有白色眼环而不是明显的眉纹。而雄鸟的vanrossemi亚种展示出更大范围的黑色头盔和较长的翅膀和尾巴,与指名亚种有异。
【保护状况】
白眼先蚋莺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
【地理分布】
白眼先蚋莺分别位于危地马拉南部至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包括从墨西哥南部的Michoacán、México和Puebla至墨西哥的Chiapas州大部分地区。此外,该鸟类还见于中美洲各个国家,如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
【分类】
白眼先蚋莺作为脊索动物门的一员,其分类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之下,属于雀形目、蚋莺科、蚋莺属范围。之前其曾被认为与黑顶蚋莺同种,而尤卡坦蚋莺曾被划为其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