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䴙䴘
英文名:Hoary-headed Grebe
学名: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简介】
灰头䴙䴘,学名为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是䴙䴘目䴙䴘科的一种小型水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全球数量约有50万只。
【外形特征】
灰头䴙䴘体型纤小,长约27到30.5厘米,体重介于220至260克。繁殖期头部为棕色灰色,头顶至后颈为较深的灰色,额头至眉线部位色泽单一,银色羽毛覆盖其他部位,形成独特的条纹。非繁殖期时整体颜色较淡,头顶和后颈呈现暗灰至灰黑色,脸部、喉部、两侧上颈及前颈为白色,有时带有淡褐色。上体及上翼呈棕色灰色,次级与内侧主初级飞羽带有宽大的白色边缘,下体的颜色从暗灰棕色到淡黄褐色不等,腹部为奶油白色。
【生活习性】
灰头䴙䴘偏好于湖泊、河流和湿地的开阔水域环境。觅食主要依赖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少量鱼类。游泳时利用脚蹼而非翅膀进行移动,在陆地上很少行走。潜水技巧出色,可下潜至水下数米。
【鸣叫特征】
灰头䴙䴘叫声低沉且传播距离有限,仅在示警或群内交流时偶尔发出短促的咕噜声。
【繁殖习性】
灰头䴙䴘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它们倾向于群体繁殖,巢穴间隔约1米,由水生植物构成并固定于水面。每次产3至5枚蛋,卵期为20至25天。雏鸟出生时全身裹覆着浅棕色绒毛,并有黑色条纹及浅白色腹部。
【外型辨识】
灰头䴙䴘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头部、后颈及前额处独特的银色条纹。非繁殖期颜色较淡,特别是头颈部位白色区域更为醒目。
【保护状况】
IUCN将灰头䴙䴘的保护级别列为“无危”。
【地理分布】
繁殖季节时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在其他时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有大坝、淡水水库和净水渠道的人工水域中。然而,因内陆淡水湿地稀缺性增加而面临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