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䴕形目 > 非洲拟啄木鸟科 > 钟声拟䴕属 > 红额小拟啄木鸟
红额小拟啄木鸟

红额小拟啄木鸟

英文名:Southern Red-fronted Tinkerbird

学名:Pogoniulus pusillus

【简介】
红额小拟啄木鸟(学名:Pogoniulus pusillus),又称红额小拟鵙,英文名为Red-fronted Tinkerbird。它是鴷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钟声拟䴕属的成员,是一种非常小巧的鸟类。

【外形特征】
体长约9.5至11.5厘米,体重介于6至12.5克之间。上体为黑褐色,带有金黄色与白的条纹和斑点,下体呈淡橄榄灰色,底色稍带一些黄色。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前额具有一块红色斑块,两性体形相似,仅指名亚种在金翼斑块和黄色飞羽间存在一些差异,其背及臀部为黄色。幼鸟相较于成鸟,缺少这一红色斑块,背部也较暗淡。

【生活习性】
广泛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林地、灌木丛以及河岸植被、疏林地带,甚至出现在部分花园,活动范围自海平面到海拔高达2200米。食物主要包括果实、浆果以及昆虫,尤其喜好槲寄生浆果。觅食时,它从密集的植被中直接飞向食物,偶尔像莺鸟一样贴着枝干找寻食物。

【鸣叫特征】
最常见的叫声为单调的“took”,有时会连续重复数百次,也有高音的二至三音节叫声以及快速的颤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2月至9月,有时会延伸至10月,北部地区可能更长至12月。雄鸟通过展示其臀部、喉咙及额头的红色羽毛,并伴有尾部的摆动,进行求偶。巢穴通常是挖掘在树干中的孔洞,高度一般在1至6米,位于金合欢或乳香树上,洞口直径约为2厘米,巢室深可达到55厘米,直径在30至50厘米之间。每窝产卵2至4枚,平均3枚,孵化期大约为12天,幼鸟孵化后还需大约23天才能独立生活。这项工作由双亲共同完成。

【外型辨识】
红额小拟啄木鸟与黄额小拟啄木鸟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顶红色斑的特点、金色翼斑,以及整体较暗的体色。相较于红额拟啄木鸟,该鸟体形较小,拥有一处黑色髭纹及较狭的喙部,且缺乏宽阔的黄色眉纹。

【保护状况】
红额小拟啄木鸟现被IUCN列为无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它们的分布区域包括非洲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具体如下:从南部苏丹至中部及东部的埃塞俄比亚,直至坦桑尼亚,并延伸至南非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