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小拟啄木鸟
英文名:Yellow-fronted Tinkerbird
学名:Pogoniulus chrysoconus
【简介】
黄额小拟啄木鸟(学名:Pogoniulus chrysoconus),属于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的钟声拟䴕属。该物种分布广泛,主要栖息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种生境中,包括干燥灌丛、萨赫勒林地、河岸林以及山地常绿森林,海拔可达1500米。
【外形特征】
黄额小拟啄木鸟体积较小,长度一般在10.5至12厘米之间,重量在8至20克范围。显著的外观特征包括强健的鸟喙和短尾。上体羽毛呈现黄色、黑色和白色斑点及条纹。前额及眼上方区域为亮黄色或橙黄色。成鸟的前额具有明显的黄色条带,且头后部位具黑白相间的条纹,背部为黄白色条纹,翅膀带黄色标记,喉部及胸部柠檬黄色。相比之下,幼鸟的前额没有明显的黄色斑块。
【鸣叫特征】
黄额小拟啄木鸟拥有独特的鸣叫,呈单调重复的“pok-pok-pok”声,可持续数分钟。这种快速、音调高亢的叫声是识别该鸟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黄额小拟啄木鸟栖息于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包括干燥灌丛、萨赫勒林地及河岸林。其食物来源主要为各种水果,如寄生植物果实、无花果和Uapaca nitida果实。此外,它们也会捕食包括昆虫及其幼虫在内的动物性食物。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黄额小拟啄木鸟通常在5月至8月、冈比亚和马里地区12月、尼日利亚2月至11月、苏丹、埃塞俄比亚及乌干达3月至10月实现交配与筑巢。雄性在求偶时会展示竖立前额和臀部羽毛的独特行为,并伴随着明显的尾羽摆动。繁殖巢穴通常挖掘在树干或树枝上,高度在2至5米间,通常位于无花果树、鸡蛋花树、金合欢或Terminalia等树木下。每窝产卵2至3颗,孵化期大约在12天左右,之后由双亲共同喂养幼鸟,同时处理果核等残余物。
【外型辨识】
黄额小拟啄木鸟可以与红额小拟啄木鸟(Pogoniulus rubricollis)进行区别。两者在鸣叫声上非常相似,但黄额小拟啄木鸟的前额呈金黄色,而红额小拟啄木鸟的前额为鲜红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黄额小拟啄木鸟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黄额小拟啄木鸟广泛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适应了包括干燥灌丛、萨赫勒林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此外,它们也是非洲最小的拟啄木鸟种类之一,与其同类相较,分布广泛且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