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䴙䴘目 > 䴙䴘科 > 䴙䴘属 > 黑颈䴙䴘
黑颈䴙䴘

黑颈䴙䴘

英文名:Black-necked Grebe

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简介】
黑颈鸊鷉(Podiceps nigricollis),俗称黑颈䴙䴘,以其黄色耳簇羽毛在繁殖季节的显著特征著称。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欧亚大陆、非洲部分地区和北部美洲至中美洲,以及中国等地。

【外形特征】
成鸟繁殖季节体色为黑褐色至黑色,肩部与胸部带有栗色,腹部呈白色,在脸颊处有扇形延伸的黄色耳簇。非繁殖时期主要体色由灰黑色转换,头顶与颈背带有明显的灰黑色条纹,脸颊渐变为污白色,头顶与颈部则呈现淡褐色。幼鸟体色较暗淡,呈棕色调。

【生活习性】
黑颈鸊鷉常见于有植被覆盖的淡水湖泊、池塘或静谧河流,在繁殖期形成大规模的群体活动。繁殖冬候期间迁移至富含卤虫的西部咸水湖围进行季末换羽,并随后迁向南欧、东非、中国东部、南非等地的越冬栖息地。它们偏好富含卤虫的超盐湖,这种油料丰富的矿物质环境可以帮助补充体内必需的能量。

【鸣叫特征】
在繁殖季节它的非攻击性叫声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优雅上升调的 "ooeek",且它们是通过快速的颤音进行领地划分或者求偶的。

【繁殖习性】
黑颈鸊鷉繁殖季节主要在春季5月至夏季。通常在水面的烂泥草堆建巢,巢由各种植被构建,置于植被群上。繁殖期间每对鸟类产卵3至4枚,卵期约21天左右。孵化期间,鸟雏由父母喂养10天左右之后开始独立生活,并在3周左右的时间内离开巢区。

【外型辨识】
主要鉴别点是黑颈鸊鷉和角䴙䴘虽然相似,但角䴙䴘颈部及耳簇为红棕色,且耳簇较高,位置不同。此外,角䴙䴘的颈前部分更为白色,与头部顶相比边界更易辨别,而非繁殖期黑颈鸊鷉的颈前则保持灰色调,边界变得模糊。

【物种区别】
黑颈鸊鷉和角䴙䴘虽然相似但可以通过颈部及耳簇的颜色和位置差异进行区分。黑颈鸊鷉的黄色耳簇在非繁殖期为污白色或淡褐色;而角䴙䴘的相应部位颜色不同,更加明显。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IUCN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类别,并在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被列为Ⅱ级(2021年2月5日起)。黑颈鸊鷉在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中的地位重要,对其行为、生态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其保护工作。

【地理分布】
繁殖区:欧亚包括俄罗斯东部和中国北部地区;非洲东部和东部地区;北美西海岸,包括加拿大和美国中西部至墨西哥中部地区。
非繁殖区:非洲北部 和中东部分地区;印度的西北部;中国东南部;朝鲜与日本地区;墨西哥南部及美国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