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䴙䴘
英文名:Great Grebe
学名:Podiceps major
【简介】
大䴙䴘,英文名:Great Grebe,学名:Podiceps major。属于䴙䴘目、䴙䴘科、䴙䴘属,是世界上最大的䴙䴘科物种。
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低海拔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外形特征】
体长67至80厘米,体重通常在1131至1700克之间。整体背部和翅膀麻灰色,头为灰黑色,颈部和胸部色彩从棕黄至红褐色,腹部为白色。繁殖期时,头部前额和顶部呈黑灰色并带有金属绿色光泽,颈部为红棕色,而其余下体乳白色,胸部两侧转为灰色。非繁殖季时整体色彩变淡,颈部和喉部为白色。最显著的是它长而细的红棕色颈部和长而尖的黑灰色喙。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开放水域,如低海拔湖泊、河流以及河口沼泽。非繁殖季节时,它们倾向于迁移到沿海水域,这包括河口、海湾和广阔海域。它们的主食为鱼类,但也吃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冬季时,海蟹成为重要食物来源。它们的捕食技能能够适应在开阔水域快速潜入水底捕食鱼类。
【鸣叫特征】
大䴙䴘的最常见叫声是一种长达一秒以上的响亮衰号:“huaa”,常常在宣传和求偶时发出。此外,还会发出重复的响亮“aup-aup-aup”声作为警报。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9月至10月,繁殖种群可能在地域范围内全年产卵,越往南越晚。巢建在大型湖泊周边密集植物处,通常以水生植被构成。每窝产卵3至5枚,孵化期19至24天,雏鸟孵化后果便是捕捉鱼类。
【外型辨识】
与其他䴙䴘种群相比,大䴙䴘体型更加庞大,色彩更为独特,长而细的红棕色颈部及其长而尖锐的黑色喙是易于识别的标志。
【保护状况】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低海拔区域,在智利、秘鲁、巴西和阿根廷等地较为常见。总体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但部分地域存在未知的种群趋势。根据湿地国际2006年的数据,大䴙䴘的全球估计数量为50000至100000枚,因此ICUN评估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低海拔区域,在智利、秘鲁、巴西和阿根廷等地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