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鸻
英文名:Grey Plover
学名:Pluvialis squatarola
【简介】
灰斑鸻(英文名:Grey Plover,学名:Pluvialis squatarola)属鸻科金鸻属,是一种大型鸻形目鸟类。该种鸟类繁殖于北极地区的岛屿和沿海地带,迁徙至全球温带和热带沿海地区越冬。
【外形特征】
灰斑鸻体长在27厘米至30厘米之间,翼展可达71厘米至83厘米,体重则在190至280克之间。繁殖羽时,背部黑白相间,脸部和颈部黑色,边缘白色;胸部和腹部黑色,臀部白色,尾部有黑色条纹。非繁殖羽时,上体灰色,胸部杂有灰色斑点,腹部白色。幼鸟与成鸟不同,雏鸟背部深黑色,边缘呈奶油白色。
灰斑鸻拥有大而厚实的喙,伴随粗大的颈部和腿足。飞行时,翅膀的尖端略超过尾尖,体形厚重,翼尖明显。腿和脚趾简短,外趾与中趾之间有明显蹼,中趾与内趾之间有较小的蹼。此外,灰斑鸻与其他Pluvialis物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特有的后趾,但这只在5-20%的中趾长度范围内存在,且较为罕见。
【生活习性】
灰斑鸻栖息于海滨、沙洲、河口、湖泊、河岸等温暖湿地,尤其偏好海滨潮涧地带。它们能够形成小群或大群活动,迁徙和越冬期间会形成大群。灰斑鸻性情警觉,行为谨慎,遇到人或其他威胁时会远远避开,但飞行能力强,具有高飞翔速度和远距离迁徙的能力。
【鸣叫特征】
文中未提及具体的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灰斑鸻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8月,选址在北极苔原上筑巢。筑巢材料为地面上的凹坑,并用苔藓、草茎铺设。每窝产卵一般为3至4枚,卵呈橄榄灰色、黄色或绿色,并带有黑褐色斑点,大小为45.7至55.2毫米\*34至38毫米。
【外型辨识】
文中未提及具体的外型辨识方法。
【物种区别】
灰斑鸻与其他Pluvialis物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特有的后趾,但这只在5-20%的中趾长度范围内存在,且较为罕见。
【保护状况】
灰斑鸻于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无危状态。根据2016年的评估,灰斑鸻在全球数量估计为738,000至935,000只,其中涵盖10,000至10,000只成熟的迁徙及越冬个体。
【地理分布】
灰斑鸻的繁殖区主要分布于北美和北极沿海地区和岛屿(如斯瓦尔巴群岛、北地群岛等)。非繁殖季节则遍布全球热带、温带区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四川、湖南、江苏等区域。灰斑鸻在中国大陆是旅鸟或冬候鸟,春季和秋季会向不同地区和通道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