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黑额织雀
英文名:Vitelline Masked Weaver
学名:Ploceus vitellinus
【简介】
赤道黑额织雀(Ploceus vitellinus),又称Vitelline Masked Weaver,属于织雀科织雀属。雄性在繁殖季节会展现出鲜艳的黄色羽毛、黑色面具覆盖眼睛周围至喉咙区域,搭配红眼和黑色喙。雌鸟则较为暗淡。
【外形特征】
繁殖季的雄鸟显眼特征有额头窄黑带、黑面罩、栗色冠、黄颈,背部呈绿黄色镶暗纹,体色为黄色,尾色橄榄绿,翅膀顶部暗棕色且边缘泛黄。非繁殖季雄鸟及雌鸟显得较暗淡,背部橄榄棕色,翅膀及尾羽边缘泛黄,腹部淡色,虹膜红色,喙部黑色,腿棕色。雌鸟整体颜色较为柔和且接近雄鸟,幼鸟外观也类似非繁殖季雌鸟,但上部羽毛更橄榄绿,虹膜棕褐色,喙角棕黄。
【鸣叫特征】
赤道黑额织雀鸣叫声音包括一系列嘶嘶声,插入粗糙音、哨声和啾啾声。较短的形式基础鸣叫为“chick-chikleewer-chi”。接触时会发尖锐的“pink”声。
【生活习性】
该鸟种常群居分布于多种草原环境,活跃在地面和低树丛中,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主食。其迁徙行为依据地理位置不同而变化,部分地区为留鸟,其他地区则会随季节进行长距离迁移。
【繁殖习性】
它们在雨季前后进入繁殖期,雄鸟独力编织巢穴,呈椭圆形或梨形,结构紧密,出口处狭短甚至无隧道,常固定于单点,并选择接近水源处搭建。由雄鸟完成巢穴的编织,以此吸引雌鸟产卵。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为2-4枚,蛋色为蓝白色到绿色,平均大小为19.5x13.2mm。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大约为12-13天,雏鸟期为14-16天。巢穴可能会被其他鸟类暂时占据,例如环喉雀和红颊蓝饰雀。
【外型辨识】
繁殖季的赤道黑额织雀可通过其栗色冠部而非黑色来区分其与其他织雀物种的不同,红眼同样是重要辨识特征。非繁殖季的个体需通过体型、颜色以及虹膜的红色进行细致辨认。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该物种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赤道黑额织雀分布在毛里塔尼亚西南部至坦桑尼亚中部,包括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弗法纳、加纳、乍得南部、喀麦隆北部、乌干达西北部、肯尼亚东北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以及其他若干非洲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