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织雀科 > 织雀属 > 萨卡织雀
萨卡织雀

萨卡织雀

英文名:Sakalava Weaver

学名:Ploceus sakalava

【简介】
萨卡织雀,又称Sakalava Weaver,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一类鸟类,为马达加斯加特有品种。这种鸟体型粗壮,喙大,主要分布于该岛北部、西部及南部低地至中海拔区域。

【外形特征】
萨卡织雀的雄鸟在繁殖期时头部呈鲜艳的黄色,背部为灰至棕色,翅膀和尾部为深棕色,翼下覆羽和大覆羽带有淡色边缘,形成翼斑。腹部和臀部呈灰色,尾下覆羽为淡白色。虹膜为深棕色,眼周裸露皮肤为红色,喙呈蓝灰色,腿则为暗粉色。在非繁殖期,雄鸟和雌鸟的羽毛色彩相似,但雄鸟头部灰暗,眼周皮肤浅粉色,喙浅灰色;雌鸟头部为灰色,脸颊及眉纹呈锈色,喉部灰色,下体较淡色,喉部及尾下覆羽为白色,侧身带有锈色。幼鸟的外形色泽介于雌鸟与成鸟之间,喙呈角质色。

【生活习性】
萨卡织雀生活在包括开阔森林、灌木丛、种植园、草原和村庄等多种开阔环境中,它们常以群体形式出现,有时还会与其他鸟类混群。它们的巢构筑是一项群体行为,采用复杂的手法将草、叶茎和棕榈叶条编织成药瓶形状,入口延长成一隧道,长十七厘米至四十厘米之间,离地面高度在二至二十五米,多筑于树上,常见于猴面包树(Adansonia)和外来树种Gyrocarpus americanus上。

【鸣叫特征】
雄鸟嗓音洪亮复杂,包括一系列高音调的责备声与嘶嘶声。其叫声清晰沙哑,音色近似“chert”。飞行时叫声被描述为“treeyoo”。

【繁殖习性】
萨卡织雀的繁殖周期受当地降雨量影响。育雏高峰期多见于北部的九月至十月,而西部则在十一月至次年四月。西南部更干旱地区的繁殖期不那么规律,可能会从八月持续至十二月。它们主要为一夫一妻制,但部分雄鸟可能实行多妻制的方式。巢穴通常由两性共同建造完成,结构独特呈药瓶形,内部柔软并由植物纤维衬垫。巢穴一般位于二米至二十五米之间的高度。一窝内通常有两至四枚绿色卵,卵壳大小平均为20.5毫米*15.1毫米。

【外型辨识】
与fodies相比,萨卡织雀体型略大,喙较为粗壮,面部皮肤带有粉红色,特有的面部范围图案能很好地将这两种鸟区别开来。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价,萨卡织雀处于无危(LC)状态,这表明尽管其分布范围受限,但目前种群规模稳定且无即时灭绝威胁。

【地理分布】
其地理分布主要局限于马达加斯加的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