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黑脸织雀
英文名:Tanzanian Masked Weaver
学名:Ploceus reichardi
【简介】
坦桑黑脸织雀(Tanzanian Masked Weaver,Ploceus reichardi),又称为坦噶尼喀黑脸织雀,是一种隶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
【外形特征】
在繁殖期间,雄性带有黑色的前额、眼圈、脸颊、耳羽、下巴和喉咙,这些特征构成了一个黑色的面罩,延伸到胸部中部。头顶呈深栗色直到眼后,后冠和颈背为金黄色,肩部和背部为黄绿色,臀部呈金黄色,尾巴呈绿褐色。上翼为褐色,具有黄色边缘,而翼羽则有宽广的黄色边和尖端。胸腹两侧为栗棕色,大腿、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为金黄色。雌鸟和幼鸟的上体呈黄绿色,头部和肩膀有浅色条纹;下方为黄色,胸部下方有橙色晕染;虹膜为棕色,喙和腿则呈棕色。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声音被描述为混杂无旋律的,包含叽喳声和啾啾声,有时伴有颤音。除此外,它们还会发出“咔嗒”“咕噜”以及快速的“啾啾”声音。
【生活习性】
坦桑黑脸织雀主要栖息在含有纸莎草(Cyperus papyrus)、香蒲(Typha)和芦苇的沼泽地,偶尔也会出现在距离陆地更远的地方。它们晚上栖息于沼泽地。根据初步研究推测,它们可能为留鸟。食物主要以草籽为主,在林地中也偶尔捕食白蚁。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坦桑尼亚为四月,在赞比亚则可能是十二月。推测这是一种一雄多雌制鸟类。雄性织雀会建立占据高达150个巢的领地。巢是药壶形,无入口隧道,由雄鸟用较窄的草叶紧密编织而成,顶部有狭长的草屋顶,碗状的巢内用细小的草穗和羽毛铺就。巢箱悬挂在距离地面或水面高度为1.5到3米的灌木丛中,或者那些草或芦苇的单根茎上。每巢通常含2到3个蓝色底色上带深棕色斑点或灰橄榄色带深色模糊标记的卵,平均尺寸为20.4×13.8毫米。孵化期和育雏期的具体信息还不清楚。此外,部分巢穴可能由于大象觅食而受损。
【外型辨识】
相比其他相似的黑脸织雀,如卡坦加或黑额织雀,坦桑黑脸织雀的繁殖雄鸟周身更为泛黄,缺乏明显的栗色调,并且刚果黑额织雀的面具通常会延伸过顶冠,且下体呈现强烈的栗色。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坦桑黑脸织雀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西南部及赞比亚东北部,特别是在南卢夸湖周围沼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