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织雀
英文名:Baya Weaver
学名:Ploceus philippinus
【简介】
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俗名Bay,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一种鸟类。它们因建造独特的倒悬巢穴而出名,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雄鸟在繁殖季节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头部呈明亮的黄色,对比鲜明的是深色的喉部与淡黄色的下体。当不在繁殖季节时,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主要呈淡褐色,背部有暗色条纹,雌鸟具有宽阔的淡色眉纹;幼鸟外观与雌鸟类似,只是眉纹不那么明显。
【生活习性】
黄胸织雀以种子、花蜜、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会捕食小青蛙、壁虎和软体动物。它们通常是群居生活,在岸边的开阔地带中活动,活动范围可达1400米的高度,其迁徙模式会因海拔和食物资源而变,有时仅进行局部迁移。
【鸣叫特征】
雄鸟的广告鸣叫声音独特,包括一系列柔和的唧唧声,随后是刺耳的嘟囔声和悠长的唧唧声,通常同时由多个雄鸟产生共鸣,形成响亮的合唱。
【繁殖习性】
黄胸织雀的繁殖季节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见于5月至9月(巴基斯坦)、4月至10月(印度)、3月至4月和8月至9月(斯里兰卡),在东南亚的繁殖期从12月至下一年的6月。雄鸟为其吸引雌鸟而筑建复杂的倒悬巢穴,可吸引3至5只雌鸟,巢穴由棕榈叶、长条草或稻草编织而成,入口隧道长度介于40到65厘米,由雌鸟负责孵卵,同时也偶尔有雄鸟协助喂养雏鸟。
【外型辨识】
黄胸织雀已被列入《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黄胸织雀被列为无危物种(LC)。然而,在一些地方黄胸织雀被视为害鸟,因其可能损害农作物;至于人类活动对巢穴的破坏,则是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地理分布】
黄胸织雀遍布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西南部区域,例如云南、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此外,同样在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数量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