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织雀
英文名:Spectacled Weaver
学名:Ploceus ocularis
【简介】
眼斑织雀(Ploceus ocularis),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广泛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包括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等地。
【外形特征】
眼斑织雀体型约为15至17厘米,体重介于22至32克。成年雄鸟具有鲜明的黄色羽毛,橄榄绿色的背部,具有黑色眼罩和淡色的眼睛。雌性较为相似,但不存在黑色喉部斑块。幼鸟与雌鸟相似,但眼睛线条呈暗绿色,虹膜为深棕色,喙黄色,3个月后会转为棕色。
【生活习性】
眼斑织雀栖息于稀树草原、森林边缘以及植被丰富的花园中,通常不会出现于极端干燥的地区(如卡鲁盆地)或茂密的原始雨林。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蚱蜢、蟋蟀、毛虫、甲虫、蚂蚁和飞蚁,偶尔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
【鸣叫特征】
眼斑织雀的鸣叫特征为向下逐渐降低的“tee-tee-tee-tee-tee…”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12月至次年4月间。雄鸟向雌鸟展示求偶仪式,随后由雌鸟加入衬垫工作的巢由雄鸟建造。巢常悬挂于摇曳的植被末端,高度在1至7米之间,每窝通常产1至4枚卵,孵化期大约13至14天,雏鸟大约喂养15至19天。
【外型辨识】
眼斑织雀与黑颈织雀的区别在于,后者背部更显得深色,在西非橄榄背亚种中,眼斑织雀靠更厚的喙和头部及胸部更多的栗色来区分。此外,眼斑织雀的雄鸟有黑色的喉部斑块,而雌鸟则没有。
【物种区别】
眼斑织雀与黑颈织雀的区别在于,后者背部更显得深色,在西非橄榄背亚种中,眼斑织雀靠更厚的喙和头部及胸部更多的栗色来区分。此外,眼斑织雀的雄鸟有黑色的喉部斑块,而雌鸟则没有。
【保护状况】
IUCN将眼斑织雀的保护等级列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眼斑织雀广泛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包括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