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织雀科 > 织雀属 > 大黑织雀
大黑织雀

大黑织雀

英文名:Vieillot's Black Weaver

学名:Ploceus nigerrimus

【地理分布】
大黑织雀广泛分布于非洲东南部,从尼日利亚东南部延伸至苏丹南部、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坦桑尼亚西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以及安哥拉。过去曾将此鸟种与栗黑织雀合并为同种,但因羽毛颜色的差异显著而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大黑织雀通体呈现鲜艳的黑色,具有一双明亮的黄色虹膜,喙为黑色,腿则呈现灰至棕褐色。雌性大黑织雀的上体为暗绿色,有微弱的暗色条纹在顶冠及颈背部位,背部条纹更宽,臀部未见条纹;尾部和上翅颜色为深棕灰色,边缘为橄榄绿色;脸侧和喉部颜色淡黄,胸带宽阔,腹面为黄至橄榄色;虹膜则从浅棕色至黄色,喙最初呈现暗灰色,腿为棕褐色。雌鸟和幼鸟相似,雌鸟胸部更黄,覆羽边缘呈黄色;虹膜在发育初期为暗灰色,随后变为黄色。

【鸣叫特征】
大黑织雀的鸣唱沙哑且连续发出短语;其歌唱为chrrr-szee-zuit的特质声波,通常在领地争斗或求偶时刻在远离巢穴的地方发出,女性在进入巢穴时也会有鸣叫表现;其防御鸣声为锐利的chak音,报警时则产生类似的叫声;声音难以预测,但通常构成tsuk-way-tsik、way-tsik-tsik以及其他特定语音,如sweet、way-yee上滑音及其重复音tyo-tyo-tyo-tyeew。

【生活习性】
大黑织雀栖息于森林边缘地带及空地,常见于村庄、林带和高草草原,且与森林紧密相邻,但不栖息在完整的森林环境中。它们的海拔分布最高达到喀麦隆的1300米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2000米。通常在寻找昆虫食群时出现在混合物种群中,特别是在咖啡种植园中常与灰背织雀一起。其食谱以昆虫为主,偶尔也摄取种子、浆果和花蜜。

【繁殖习性】
该鸟种的繁殖高峰期根据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月份,尼日利亚为2月,喀麦隆全年除8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为11月和次年4月与8月至9月间等。该物种是多妻制,在每只雄性的领地里,最多可设立五只雌鸟。筑巢于芦苇、高象草、棕榈、竹子或某些树木(如Mangifera indica等)中,巢的高度可达25米。雄鸟用棕榈叶条或草编织巢体,雌鸟负责填充巢内部的草籽来垫巢。每个巢穴一般产卵两枚,卵色泽为淡蓝色,可能带有厚端紫色斑点,大小约为21.1-25.4 mm×15-17.4 mm(喀麦隆)或22-26.2 mm×15.4-17 mm(刚果民主共和国)。

【外型辨识】
与栗黑织雀相似,但成年雄性大黑织雀体型更大且偏好更开阔的栖息地,加上黄色的眼球,有别于栗黑织雀的灰色眼球。雌鸟的尾羽和侧面则显示出更丰富的赤褐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大黑织雀属于无危级别(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