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黄背织雀
英文名:Black-headed Weaver
学名:Ploceus melanocephalus
【简介】
黑头黄背织雀,拉丁名为Ploceus melanocephalus,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该鸟种分布在非洲的西部、中部和中东部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有引入种群。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在繁殖季节具有黑色头部和黄色背部,雌鸟和非繁殖季节的雄鸟体色较浅,胸部为黄色,腹部为白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腹部颜色偏浅,翼羽边缘更宽,背部条纹较少。体重方面,雄鸟约为20.1-36.3克,雌鸟则在17.9-27.5克之间。
【生活习性】
该鸟类喜欢栖息在河流或静水附近的湿润地带,如芦苇和纸莎草丛,有时也出现在较干燥的树丛草原中。通常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在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形成群体生活。黑头黄背织雀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觅食时会使用喙进行撬开的动作。
【鸣叫特征】
黑头黄背织雀的鸣叫声混合了嘶哑、粗糙和嘎吱声,其中短形式叫声“squeee-ki-kee”通常用于领土防御和求偶。警戒时它们会发出尖锐的“chak”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在5月至10月之间,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该物种实行一夫多妻制,有时也出现单配偶的情况。巢穴由雄鸟用草等植物材料编织而成,内部则由雌鸟铺设。每次繁殖产2-3枚卵,孵化与喂养幼鸟由雌雄共同完成。
【外型辨识】
北非褐喉织雀与黑头黄背织雀的杂交种曾被认为属于Ploceus victoriae类型,但这一分类现已不再被认可。黑头黄背织雀在鸟类中以其独特的编织技巧闻名,使用草或其他植物材料建造巢穴。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黑头黄背织雀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黑头黄背织雀分布在非洲的西部、中部和中东部,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等地。黑头黄背织雀曾经作为被引入种,已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自持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