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胸织雀
英文名:Streaked Weaver
学名:Ploceus manyar
【简介】
纹胸织雀(学名:Ploceus manyar)是一种常见于南亚及东南亚的鸟类,属于雀形目织雀科。它们分布区域广泛,包括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部分省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以及中东的卡塔尔和阿联酋。
【外形特征】
雄鸟在繁殖期内呈独特色彩,头顶为淡黄色,面部和喉咙为黑色,背部呈巧克力棕色,羽缘带有棕红色。腹部为土黄色,并布有深褐色条纹,侧面显棕红色。非繁殖季节,雄鸟、雌鸟和幼鸟的外貌更为朴素。它们有轻微黄色的眉纹,背部棕色条纹明显,尾翼和上翼棕褐色。雌鸟的不同季节颜色差距不大。
【鸣叫特征】
雄鸟会发出连续的“cheer”或“teaur”音,有时会在雌鸟接近巢穴时发出高亢的叫唤,尤其是为了吸引雌鸟靠近时。其鸣叫相比其它同类可能更为低沉。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靠近水源的芦苇丛,形成群居,尤其是在繁殖期。它们主要摄取各类种子,有时也以稻米、玉米、小米和高粱补充。雏鸟会以昆虫,如蚱蜢、毛虫、甲虫、蜘蛛等哺乳动物喂养。在夏季会人群集于适合栖息的地区,通常会与觅食地靠近。
【繁殖习性】
纹胸织雀的繁殖期通常从春季到初秋,在不同地区合适于不同之际,比如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它是6月至9月,在斯里兰卡是2月至4月和7月至10月。它们的巢呈壶状,通常由雄鸟用长短不一的芦苇或棕榈叶编织,同时可能包含长达30厘米的入口隧道面朝下方构建在水附近的芦苇或香蒲等草丛中。卵约2至3枚,尺寸为20.3x14.3毫米,孵化期为14至17天,由雌雄共同承担工作任务。雏鸟大概在17至18天以后离开巢穴。
【保护状况】
纹胸织雀已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尽管如此,这一物种仍是IUCN中的无危类别。
【地理分布】
在南亚及东南亚,纹胸织雀分布广泛,是由脊椎动物亚门演化而来的物种,包括印度次大陆、中国的西南部等地区以及太平洋的部分岛屿。它们主要栖息并繁殖在亚洲的近海岸水生植物丛中,也包括内陆湿地环境。我国西南地区也有这种鸟的确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