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织雀
英文名:Little Weaver
学名:Ploceus luteolus
【简介】
小织雀(学名:Ploceus luteolus),俗称“Little Weaver”,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以其黄褐色的外观和小巧的体型而闻名,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中部至东部,常见于草原和耕作地区。
【外形特征】
小织雀属于中等体型的小型鸟类,体重介于11至15克之间,体长约为12厘米。夏日繁殖期时,雄性小织雀的面部呈现明显的黑色“面具”特征,覆盖从额头到眼后的区域,同时脸颊、耳羽、下巴及喉部也呈现黑色,并往下延伸至胸口形如领结。此时,它的头部后冠和颈背呈亮黄色,背部略带暗色条纹和淡黄色色调,尾部则展现出深葡萄酒色,上下嘴尖与略有淡黄色边缘的初级飞羽相配。冬季时,非繁殖期的雄性小织雀以及雌鸟的外观更为统一,其背部黄绿色,带有暗色条纹,而下部则为浅黄色至白色。雏鸟体色则为灰棕色上半身及黄色下半身,口角呈现浅色。
【生活习性】
小织雀通常单独、成对或形成小群体生活,栖息于金合欢树或其他小树的叶丛中,觅食方式与莺类类似,会利用嘴部的撬动技巧来寻找虫子。在西非地区,这些鸟儿不仅仅在树丛中觅食,还会到地面寻找食物,同时与一些食籽的鸟类共同觅食。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种子和各种昆虫,如甲虫和毛虫。
【鸣叫特征】
小织雀的鸣叫声呈现出哀伤和悦耳交织的特点。在繁殖季节,雄性以其独特组合的音符“sweetiswiswi”或“chip-wop-weep-wop”来表达自己,并补充一系列特有的叽喳声。其报警声多为短促而又尖锐,而正常的呼叫则更加平和且温柔,音色为“tsip”。
【繁殖习性】
小织雀的繁殖时间因地区而异,通常发生在6月至10月期间,实行单配制。雄性通过悬挂式球形巢获得配偶,该巢是由细草茎、藤蔓须和草叶构成,内部用更柔软的材料作为装饰。产卵后,小织雀们会经历大约12天的孵化期,随后雏鸟的成长期为18至20天左右,在此期间,由父母共同抚养小鸟。
【外型辨识】
与细嘴织雀相比,尽管二者在外观上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小织雀与细嘴织雀通常栖息地不同,并且小织雀的嘴巴相对较短。再加上小织雀独特的黄黑色繁殖季节性外观,使得它易于与其他织雀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按照IUCN红色名录归类标准,小织雀被评定为无危(LC),这一评价表明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濒临灭绝的直接风险。这一稳定的评价部分归功于其广泛且适应性强的生活习性,这使得它能够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维持稳定的数量。
【地理分布】
小织雀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中部至东部,常见于草原和耕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