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织雀
英文名:Lesser Masked Weaver
学名:Ploceus intermedius
【简介】
黑脸织雀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学名为Ploceus intermedius。该物种广泛分布在非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黑脸织雀体长约13厘米,体重17至27克。成年雄鸟在繁殖期间表现出独特的面罩特征,其头部(包括前冠、前额、双颊和下额)的颜色均为黑色,并与橙栗色的喉部和颈部下方形成鲜明对比。背部为绿黄色,并有狭窄的条纹,翅膀乌铜色,尾羽稍有些深色边缘。胸部由橙栗色斑块制成,腹部、腹侧、大腿和尾下部则为黄色。
【生活习性】
黑脸织雀在觅食时会频繁沉入密集的树叶和花朵中搜寻昆虫,包括毛虫、蚱蜢、白蚁等,资源匮乏时以种子、桑葚、花蜜等为食。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典型为高而尖锐且复杂的“swizzzzzz jubjub swizzzurrrrrrrr”及其他连续音符。日常的叫声是简单的“pew-pew-pew”和“tsop-tsop”。
【繁殖习性】
黑脸织雀的繁殖期在不同地区会有所差异,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为1月至5月,卢旺达为10月至11月和3月至5月。繁殖区可以有至多60个巢,有时与其他种类的鸟类一起筑巢。雄鸟承担建造巢的责任,用草纺织形成的开口管道状巢体,巢入口管道约5厘米长。雌鸟负责保护巢,并在内部用草穗形成。此物种的卵为淡白色或淡蓝白色,每次通常产2-3枚。孵化期为13天,由雌鸟孵化。因此孵化后有15天由父母共同抚育。
【外型辨识】
黑脸织雀主要区别于其他淡色眼圈的织雀的部分在于其腿的颜色,该织雀颜色为灰石色,而不是其他织雀属鸟类常见的粉红色。另外,由于雄性织雀在繁殖期呈黑色面罩,而反差色黄色王冠更增加了这物种的独特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黑脸织雀被定为无危,表示其在当前因其广泛分布和良好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南非等地区。另外,它也部分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南部与撒哈拉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