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氏织雀
英文名:Juba Weaver
学名:Ploceus dichrocephalus
【地理分布】
萨氏织雀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极北部以及索马里的南部。它们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的灌木丛区域,偶尔也出现在半沙漠地带以及Acacia-Commiphora荆棘灌木丛中。
【分类信息】
萨氏织雀(英文名:Juba Weaver),学名为Ploceus dichrocephalus,隶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
【外形特征】
萨氏织雀体型小巧,长约13厘米,体重大约为18至20克。繁殖季节中,雄性个体展现出鲜艳的羽色:头部为黑色,颈背转为亮红色,背部呈黄绿色,腹部和胸部则为黄色,翅膀呈现橄榄棕色,尾部则为橄榄绿色,尾羽边缘带有黄色。非繁殖季节的雄鸟和雌鸟会呈现暗淡的橄榄灰色,胸部较淡黄色,喙的基部有一块浅色斑,喙尖部黑色,腿呈棕粉色。幼鸟外部形态类似雌鸟,但其上体颜色更深,下体带有更多的黄褐色。
【生活习性】
萨氏织雀偏爱干燥地区,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环境中。这种织雀常在河流沿岸的灌木丛中活动,通常以小群形式聚集。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偶尔也吃昆虫。除此之外,它们还会在繁殖季节建立巢穴,繁殖地范围往往延伸到树上或芦苇中。
【鸣叫特征】
萨氏织雀的鸣叫具有独特性。这些鸣叫被描述为游走发散且难以形容,音调包括尖锐、打鼾声和嗡嗡声,有时会唱出类似的“chik”声和如无线电噪音般的粗糙歌声。
【繁殖习性】
萨氏织雀的繁殖季节一般开始于埃塞俄比亚的3月,且通常采取一雄多雌制。它们建造的巢由草编织而成,通常是一座椭圆形结构,悬挂于树枝或单根芦苇的侧边。巢窝几乎不具备入口隧道,且内部会用细草作内衬。每窝产卵数量为2枚,卵呈淡绿蓝或灰绿色,表面带有褐色和淡紫色斑点,尺寸大约为20.5 x 14.5毫米。
【外型辨识】
萨氏织雀通过其分布区域和其他物种的区别可以进行识别。非繁殖季节时,雄性和雌性的喙基部有一个明显的浅色斑点,同时,它们的整体体型和特征形态使得这种织雀可以在视觉上与其他织雀如黑头黄背织雀和苏丹金背织雀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萨氏织雀在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等级中为无危(LC)。这一分类表明,该物种在当地的数量较为庞大,并未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不过,它们在索马里的出现频率较低,因此需特别注意其栖息地的保护,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该物种数量减少。
【简介】
萨氏织雀(Ploceus dichrocephalus),又称为Juba Weaver,是一种小型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