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织雀科 > 织雀属 > 灰背织雀
灰背织雀

灰背织雀

英文名:Dark-backed Weaver

学名:Ploceus bicolor

【简介】
灰背织雀(学名:Ploceus bicolor),俗称Dark-backed Weaver,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这种鸟类具有明显的深色背部、黄色腹部和淡色喙的特征,在非洲的森林和茂密林地(包括miombo林区)都有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灰背织雀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28至47克。成年的前额、头顶至颈部及背部为深紫褐色,臀部为深棕色,尾部及上部也呈深紫褐色;初级飞羽边缘带灰色,颊部带黑褐色的耳羽;喉部羽毛尖端黄白色形成斑点,胸部和腹部呈金黄色带有橙色调;虹膜为深棕色,腿为粉红色到灰粉色。喙黑色至蓝色,尖端微微淡色。雌鸟与雄鸟相似,而成年的体型与幼鸟相比,颜色更鲜艳,上体更明亮,下体更黄,喉部有更多的黄色点缀,喙色更显淡。不同亚种之间在颜色上存在细微差异。

【生活习性】
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结成小群。以节肢动物,如蜘蛛、蚱蜢、蟑螂、甲虫、毛虫、蝽象和苍蝇为食,此外也吃浆果、无花果果实,以及Coccinia palmata、Tecoma capensis和Erythrina的花朵和花蜜。常见于树冠层和树枝末端,觅食高度在地面之上5至20米。在干季,它们常常和其他物种成员组成群落活动。

【鸣叫特征】
其独特鸣声由多种不同声响交织而成,节奏不一且常以二重唱形式展示。

【繁殖习性】
灰背织雀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通常是独窝为巢,伴侣关系通常维持数年,巢位多是倒置壶状并袋状出口,而构成巢体的材料包括韧性的藤蔓或攀援植物的卷须。这种巢挂在树梢或藤蔓尖端,通常在2.5至15米的高度。每窝产2至4枚椭圆形白色珠斑蛋,孵化时间为15至17天,雏鸟期约为22天。

【外型辨识】
与非洲森林中的其他织雀相比,可以通过灰背织雀的背部没有绿色调及腹部没有棕色色调这两种视觉特征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灰背织雀在IUCN红色名录上的保护状态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灰背织雀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包括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斯威士兰、加蓬、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索马里、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