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织雀
英文名:Black-breasted Weaver
学名:Ploceus benghalensis
【简介】
黑胸织雀(英文名:Black-breasted Weaver,学名:Ploceus benghalensis),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一种鸟类。最初由1758年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描述,并归入Ploceus属中。该鸟种广泛分布于南亚地区,常见于开阔的稻田及芦苇丛中。
【外形特征】
黑胸织雀体长约15厘米。繁殖期期间,雄鸟拥有鲜明特征:具有金黄色的顶冠,胸部的黑色斑纹变化多样。非繁殖期的雄鸟和雌鸟顶冠呈棕色,与背部羽毛一致,黑色胸带不如繁殖期明显。它们另具明显的眉纹、耳后斑点与窄窄的颊纹,颜色淡黄。
【生活习性】
黑胸织雀倾向于在沟渠、芦苇沼泽、多草平原和稻田中栖居。常常构建近距离聚集的巢群,每个巢群由2至3个巢组成。巢穴通常悬挂在草丛中,长度在6厘米到30厘米不等,由草条或芦苇叶片编织而成。
【鸣叫特征】
黑胸织雀鸣声柔和如蟋蟀的唧唧声。它们与其他群体返回栖息地时常发出轻柔的chit-chit声。
【繁殖习性】
黑胸织雀的繁殖季节为每年6月至10月。实行一雄多雌制,雄鸟单独建巢,箱形结构中具有可以保护巢穴的垂直入口通道而非悬垂形状。巢穴悬挂在距地面1至2米高的高草或芦苇之上。雌鸟选定巢后,雄鸟迅速完成巢穴其它部位,随后雌鸟在巢内产3枚白色无斑点的卵,尺寸为20.3×15毫米,孵化期约为13至15天。整个巢期通常需要15天。
【外型辨识】
繁殖期雄鸟与黄胸织雀的主要区别在于胸带颜色(黑褐色或褐色,边缘呈黄褐色),与纹胸织雀的区别在于腹部未有纵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的顶冠为淡褐色,仍有黑褐色胸带或黄褐色边缘。
【物种区别】
雌鸟与黄胸织雀的不同在于头部侧面的褐色及黄色图案。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黑胸织雀被认定为无危种(Least Concern, LC)。
【地理分布】
其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东南部、印度北部的恒河泛滥平原地区、尼泊尔南部及孟加拉国。中国南部如云南省也记录有该鸟种,但缅甸南部的旧纪录仍存疑问,而卡塔尔地区有其人工引入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