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织雀科 > 雀织雀属 > 肯尼亚织雀
肯尼亚织雀

肯尼亚织雀

英文名:Donaldson Smith's Sparrow-Weaver

学名:Plocepasser donaldsoni

【简介】
肯尼亚织雀(学名:Plocepasser donaldsoni),属雀形目织雀科雀织雀属。该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地区,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中部和索马里南部。

【外形特征】
成年肯尼亚织雀长约17厘米,体重通常在35至45克之间。它们的头部顶部覆盖鳞状斑纹,额头和头顶呈暗褐色,边缘略带淡色,形成鳞片状效果。颈背和上身呈现棕色,臀部为白色。上翼和尾巴的颜色较深,为深棕色,飞羽覆羽呈现出明显的白色边缘。喙黑色,虹膜红褐色,腿为淡棕色。

幼鸟与成鸟在外形上有差异。幼鸟头部的鳞状斑纹不明显,颊纹较淡,胸部的标记也相对较淡。头顶部无鳞片状纹理,两胁呈淡黄色,虹膜棕色调,喙呈角质色。腿为灰色。

【生活习性】
肯尼亚织雀主要以草籽和昆虫为食,它们通常在地面上觅食。该鸟类常成群活动,偶尔会与其他鸟类如白头牛文鸟一起出现。

【鸣叫特征】
肯尼亚织雀的鸣声由一组混合的音符组成,包括尖锐的噪音、哨音和颤音,鸣声在开端和结尾处最为响亮。频率低于肯尼亚境内共栖的白眉织雀。一同觅食或筑巢时多发出接触叫声,令人想起“chink-chink”和一种柔和的“cluk cluk”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常见于肯尼亚的1月、6月、7月、9月和12月。其繁殖系统信息尚不明确,但可能为合作性繁殖者。筑巢时,雌雄鸟会共同利用干草茎建构一个管状结构的巢穴,巢穴通常位于距地面1.5至3米高的低矮荆棘树或灌木丛中。一棵树上最多可有20个巢穴。

【外型辨识】
与白眉雀织雀相比,肯尼亚织雀可通过明显的头部图案和斑驳而非纯白的下体颜色进行区分。

【物种区别】
与白眉雀织雀相比,肯尼亚织雀可通过明显的头部图案和斑驳而非纯白的下体颜色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保卫该物种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状态尚未提供更多信息。

【地理分布】
肯尼亚织雀主要集中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中部和索马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