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纵纹吸蜜鸟属 > 纵纹吸蜜鸟
纵纹吸蜜鸟

纵纹吸蜜鸟

英文名:Striped Honeyeater

学名:Plectorhyncha lanceolata

【简介】
纵纹吸蜜鸟,拉丁学名:*Plectorhyncha lanceolata*,是一种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

【外形特征】
纵纹吸蜜鸟羽毛蓬松,颈部和头部白色,头颈上有显著的黑褐色条纹,侧面的黑褐色须纹向颈部延伸,并与嘴前的黑色条纹相接。下喉与上胸羽毛长矛尖状;其余下体白色,有细小的棕色条纹;上体呈棕灰色,背部和肩部有粗大的黑褐色条纹,臀部和上尾覆羽有淡色黑褐色条纹。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中央覆羽有灰色边缘,其他飞羽有窄白边;新鲜时尾羽有细白边。下尾深灰色;下翼深灰色,覆羽有宽白斑。虹膜棕色至黑棕色;喙蓝灰色,末端灰黑色;腿深蓝灰色或灰黑色。雌雄鸟羽毛相似,但雄鸟通常体型稍大。幼鸟与成鸟相似,仅颜色略淡。

【生活习性】
纵纹吸蜜鸟常见于澳大利亚东部的多样的干燥硬叶林环境中,包括桉树林、河岸林、灌木丛和针叶林。有时也出现在半干旱和干旱的金合欢灌木丛、软木树丛和人工林中。此外,它们也出现在城市公园、果园、葡萄园、住宅花园和有孤立树木的清理农业地区。活动范围广,从海岸到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高可达约1000米。

【鸣叫特征】
纵纹吸蜜鸟的鸣声独特,通常是一连串响亮、节奏性强的音符,呈上升趋势,类似"chirp, chirp, cherry, cherry"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8月至1月,峰值在10月至11月之间。通常单独筑巢,偶尔观察到合作繁殖现象。巢制成深杯状或袋状,常呈较小的开口,边缘向上延伸至固定点,通常由细草制成,外部覆盖植物绒毛、刺果种子、羽毛或羊毛,用蜘蛛网和蛋壳粘合,内部有干草茎和羊毛铺垫。每窝产卵1至5枚,孵化期大约15至17天。雏鸟由双亲共同抚养,偶尔会有帮助者参与喂养。巢穴有时被寄生性鸟种借用。

【外型辨识】
纵纹吸蜜鸟拥有独特的黑色头颈条纹且专门占据不同的地域范围。纵纹吸蜜鸟虽然科属是吸蜜,但主要食物是昆虫,所以其喙已经适应了捕捉昆虫。在某些果园中亦被记录到帮助控制害虫。

【保护状况】
纵纹吸蜜鸟的分布范围覆盖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从昆士兰州中部向南延伸至南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虽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但最常见的栖息地是露天硬叶林地带,它们适应各种生境但区域限定明显。IUCN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纵纹吸蜜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