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玫瑰鹦鹉属 > 东澳玫瑰鹦鹉
东澳玫瑰鹦鹉

东澳玫瑰鹦鹉

英文名:Eastern Rosella

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

【简介】
东澳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英文名:Eastern Rosella)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玫瑰鹦鹉属的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的鸟类,在新西兰也有引种种群。它们以其鲜艳的外观闻名,头部和胸部为鲜红色,脸颊为白色,身披蓝色和黄色的羽毛。

【外形特征】
东澳玫瑰鹦鹉体长约为30厘米,重90至120克。雄鸟头部和胸部鲜红,胸部从黄色渐变至腹部黄绿色,脸颊白色;雌鸟的红色部分颜色较暗,背部边缘为深绿色,翅膀内侧显白色条纹。幼鸟与雌鸟类似,但色彩更深,头部后方和颈部绿,翅膀内侧白色条纹更明显,需18个月才能完全成熟。

【鸣叫特征】
飞行时该鹦鹉发出“keet!”或“chee-cheet!”的响亮叫声,通常重复呈序列。在静止状态下,可听到悦耳的叽喳声和类似于“beebeebeebeep!”或“pee-pee-pee-pee-peu-peu”的连续哨音。

【生活习性】
东澳玫瑰鹦鹉栖息于多样化的环境,包括稀树草原、灌木丛、开阔森林、河流旁植被、农田、花园和公园。它们的饮食广泛,包括植物种子、果实、花蜜、昆虫幼虫等。有时会在农田或果园觅食,造成一定损失。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多数是8月至2月,有时会持续至4月至5月。它们以树洞为巢,偏好筑巢在桉树上,亦能找到筑巢条件不足的篱笆、电线杆、兔子洞或白蚁巢。每窝产卵数量为4至9枚,孵化周期为19天,小鸟在巢内约休养35天。

【外型辨识】
在分布重叠区域,其与淡头玫瑰鹦鹉有混种现象,混种个体特征为头红及胸蓝色较多,整体色彩偏向淡;雌鸟颜色较暗,幼鸟与雌鸟相似,但整体色彩更深,尤其头部后方及颈部。

【保护状况】
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入无危物种(LC),而CITES将其列入附录I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

【地理分布】
东澳玫瑰鹦鹉的自然分布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岛。原产澳大利亚的个体在新西兰的Auckland、Northland、远北区、West Waikato等地区建立野生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