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蝇霸鹟
英文名:Great Kiskadee
学名:Pitangus sulphuratus
【简介】
大食蝇霸鹟(学名:Pitangus sulphuratus),属于雀形目霸鹟科,是食蝇霸鹟属的唯一物种。这种鸟类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外形特征】
大食蝇霸鹟体长约24厘米,体重约62.85克。它们的头部宽大,黑白分明:冠部为黑色,面颊为白色,腹部为鲜黄色。上体呈橄榄褐色,翅膀和尾巴边缘带有赤褐色。喙、腿和脚均呈黑色。雌雄在外观上相似,仅通过检查内部结构才能辨识别性差异。
【鸣叫特征】
它们以其响亮而特有的鸣叫声著称,“BEE-tee-WEE”或“kis-ka-dee”音节是其发出的经典音符。这些叫声不仅用于交流,还反映了鸣叫的命名灵感。
【生活习性】
大食蝇霸鹟栖息在开放林地,常见于树梢附近,更偏好近水边或开阔区域。它们的食谱主要包括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和食用果实。此外,鸟类还可能访问培育者提供的喂食站。它们拥有卓越的飞行技巧,擅长在空中捕猎昆虫和其他飞行猎物。
【繁殖习性】
大食蝇霸鹟在树洞或高处的树冠部位筑建穹顶状巢穴,侧面设入口。每次产下3-4枚蛋,由雌性负责孵化,孵化期为16-17天,雏鸟大约17-18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与小食蝇霸鹟和船嘴霸鹟相比,大食蝇霸鹟体型更大,喙较短且圆厚,翅膀和尾巴的棕色更显明显。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的鸟类红色名录,大食蝇霸鹟被列为无危(LC)物种。这表明总体种群状况稳定,未面临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
大食蝇霸鹟广泛分布在北美和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区。它们的分布范围包括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的多个国家、南美洲北部直至阿根廷中部。此外,在1957年被引入百慕大群岛以控制蜥蜴数量,但该行动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