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唧鹀属 > 棕胁唧鹀
棕胁唧鹀

棕胁唧鹀

英文名:Eastern Towhee

学名:Pipilo erythrophthalmus

【简介】
棕胁唧鹀(学名:Pipilo erythrophthalmus),是雀形目雀鹀科唧鹀属的一种小型鸣禽,分布于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外形特征】
棕色胁唧鹀具有显著的黑色顶冠和头、背部、胸部的黑色区域,两胁边缘的铁锈色或赭色,腹部洁白。雄鸟翅膀上稍显白色;雌性个体通体颜色较深,整体近似棕色。幼鸟呈现褐色且布满深色条纹。

【生活习性】
棕胁唧鹀主要栖息于灌木丛或森林边缘,偏好密集的灌木丛,在地上或低植被中觅食。春季到秋季由北方迁移到美国南部过冬,南方种群则是留鸟。它们也偶尔会进入喂食器觅食。

【鸣叫特征】
雄性棕色胁唧鹀在宣示领地和吸引伴侣时会发出典型的“drink your teeeeea”鸣叫声,由尖锐的叫声开始,以短促的颤音结束,称为"chewink"的两声叫声最为常见。

【繁殖习性】
棕胁唧鹀于4月至9月繁殖。雄鸟和雌鸟会在春季到夏末期间寻找筑巢地点,在地面上或低矮灌木中筑草巢。每窝产卵2至6枚,通常3至4枚,孵化期12至13天,幼鸟约10至12天离巢。

【外型辨识】
棕色胁唧鹀具显著的黑冠与翅膀上的白色斑点;眼周颜色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北方个体为红色,东南部个体则颜色偏淡黄色。雄性背部和胸部颜色较深,腹部白色;雌性通体颜色较雄性深。

【保护状况】
根据IUCN于2016年评估,棕色胁唧鹀被评价为无危,这一评论基于它广泛的分布范围和稳定的数量。

【地理分布】
棕胁唧鹀分布于加拿大、美国的大部分东部地区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的北部。一部分种群为留鸟,在美国东南部全年可见;另一部分则为迁徙种群,从夏季的北方至冬季的南方,在迁移过程中偶尔也会在预期范围之外的西部或北部地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