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割草鸟
英文名:Peruvian Plantcutter
学名:Phytotoma raimondii
【简介】
秘鲁割草鸟(Phytotoma raimondii),属于雀形目伞鸟科割草鸟属,分布仅限于秘鲁西北部沿海沿岸的干燥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
秘鲁割草鸟平均长度约18.5厘米,体重36至44克。成年雄鸟的头部和背部为暗灰色,翼部为黑色,带有白色小翼覆羽和明显白色大翼覆羽尖端;腹部和前额为红色。成年雌鸟全身灰褐色,背部密布黑色斑纹,下体有黑褐色条纹,翼上有两道狭窄的白色翼纹。幼鸟特征尚未详细描述。
【鸣叫特征】
该鸟发声奇特,类似吹口哨,发出“errrrrr”声,音符逐渐缩短并降低音调。它的叫声特征与其近亲红胸割草鸟相似,但更尖锐,听起来也更为鲜明。
【生活习性】
秘鲁割草鸟栖息在沿海的沙漠灌木区和海岸沙丘地带,海拔高度介于海平面至550米之间,偏好生长有algarrobo树(Prosopis pallida)、Acacia macrocantha、Cucurbita等的干燥树木和灌木的栖息环境。以Prosopis和其他植物的新芽、嫩枝、叶片为主食,偶尔取食果实,通常进行单对或小群体活动。
【繁殖习性】
在这类鸟的繁殖季节,通常为3月至4月期间,筑在Prosopis树上的巢位置位于地上2-2.5米高度,由树枝搭建,脆弱而不稳。平均产卵量为2至4枚,卵形为短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从浅黄褐色到橄榄灰色不等,有深褐色斑点,主要集中在卵一端。
【外型辨识】
雄性秘鲁割草鸟具有明显的红色腹部和白色翼纹,雌鸟则以其灰褐色和条状黑斑区别开来。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秘鲁割草鸟被评估为濒危(EN)级别。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且有碎片化倾向,自1990年代以来仅在八个地点被记录,估算全球数量在1000至2500只之间,其中成熟个体约为670至1600只。
【地理分布】
该鸟类分布在秘鲁西北部沿海区域,常见于塔拉拉附近的沙漠灌木及海岸沙丘,包括博斯克德波马克历史保护区和派詹周边。据估计在此三地共有大约400至1000只。